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65)

阅读记录

  亲人们无私的奉献,令廖平感动不已,为学更加勤奋.为了避免人事的烦扰,他把被盖搬入庙中,象个苦行僧一样,孤馆清灯,四季不倦.为防惰心,他常将自己死死地捆在桌椅上,日夜不下课桌.一次,庙僧馈赠玉米饼,外搭一碟红糖,廖平目不离书,且蘸且食.吃完后,和尚出来收拾盘碟,见他满嘴墨污,一盘红糖却丝毫未动,而墨盘却被他醮食得干于净净了.16岁时,娶妻李氏,逢年过节,小夫妻回娘家,夫人小脚走得慢,廖平就跑到前面,拉开一段距离后,取出书籍阅读,等夫人赶到,再如法炮制.其意其专,一至于此!

  盐井弯乡穷地僻,缺乏书籍,借读不易.廖平常作有心人,注意搜罗放佚,克服缺书少纸的困难.他在庙中读书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庙里焚化字纸,以"积阴德".

  廖平常上前帮忙,若发现有可读之书、可用之纸,他就拣出留下.就这样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使他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旁的内容.后来在关键时刻,这种旁门学问还帮了他的大忙.

  二、执礼尊经两师长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廖平同一队队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梦的莘莘学子,担着行囊赶考来了.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参加院试,考秀才来了.以廖平的学识而论,早该中秀才了.然而考试场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应考准备是否对路、精神状态和临场发挥的好坏以及考官的赏识与否,都对金榜题名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项运转失灵,都会使考试功败垂成.因而历史上有许多饱学之士常常是科举场屋的失败者.加之科举考试自明朝定为八股文取士以来,形式僵化,死记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讨厌的.

  因此,两年前的初次考试,已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于今忆起还惴惴不安.不过,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换了务实学的张之洞.张氏其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洋务派首领,不过那是后话,他此时正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廖平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们,有位道台父亲、状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还知道他为学主通经,"通经根抵在通小学".忆及往年在废纸败簏中拣来的那本破旧的《说文解字》,廖平不禁当下心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临场答卷,廖平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压在记忆深处的《说文》释义,也搜肠刮肚地搬进文中.于是乎,在讲求义理、议论英发的宋学风范下,又蕴藏着明乎训诂、学有根低的汉学家法.得意写来,小心交上.不料疏忽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也是他廖平时来运转,主考大人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一时高兴,将廖平拔居第一,廖平于是抖抖衣襟从废纸篓中趴出来,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这一个"高兴"竟成了识骥伯乐,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

  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这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高等学府,论者常把它与文翁石室相提并论.四川自西汉文翁创办石室以兴郡学以来,人文蔚然,素有人杰地灵之誉.两汉辞赋,唐宋文章,天文历法,大易玄机,蜀学常常卓出震响,饮誉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学人除时文制艺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处西南一隅,消息闭塞,风气不开,于是士风日下,蜀学一蹶不振.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办尊经书院,虽难免封建官僚标榜风雅的私心,但从客观效果看,也确实起到了作新人材.改变风气,重振蜀学的作用.

  张之洞在《创建尊经书院记》中述其办学宗旨曰:"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也……辗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张之洞为书院订章程,立制度,购图书,延名师,严严整整,蔚为壮观.还从各府县学抽调高材生百人,肄业其中,书院顿时成为全蜀瞩目的高等学府.廖平就是这个学府中第一批高材生.

  事隔60年后,龚西台说:"清朝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如林,四川独无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谓大耻.自尊经设立,人材辈出,廖先生龙出乎其类!"实为至理明言.

  在尊经书院里,廖平再无衣食之忧、缺书之苦.那里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对于廖平,真是如鱼得水.他生活简朴,身穿母亲织的土布,足登夫人做的衣鞋;吃饭也舍不得买菜,将公俸膏火省下帖补家用.在学业上却从不落人之后,兢兢业业,如饥似渴.凡书院所藏,他都精读三遍;在市上遇上好书,必节衣缩食购置;若遇他人私藏善本,也尽量好语借回,口诵心记,有时还抄录留存.勤学和善思这一对"风火轮",载着廖平迅速地向"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殿堂挺进.

  入尊经书院前,廖平独爱宋玉子[注]书和唐宋八大家文[注],学的主要是些义

  理文章.进书院后,张之洞以纪阮两文达[注]之学相号召,并亲撰《书目答问》、《囗轩语》指导诸生,要诸生从目录学入门,以文字学为根基,由小学通经学,由博而返约.这使从前尽记些"起承转合"、"之乎也者"的土子们,顿觉耳目一新,"于是颖异之士,如饥渴之得美食,数月文风丕变,遂沛然若决江河……人人有斐然著述之思!"廖平就是这些"颖异之士"中的佼佼者.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于是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载人《蜀秀集》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