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大儒_舒大刚/杨世文【完结】(266)

阅读记录

  中.遂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

  不过,廖平并没有沿着恩师指定的乾嘉考据之学的道路走下去.他生就一个思维型脑袋,为学善思,注重独立思考,由思进而养成好疑的勇气.通过进一步学习,他逐渐发现考据之学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点,考得枝叶而丢失了义理.认为:

  "经学自小学始,不当以小学止."(《经学初程》)在打下小学基础后,他不甘停留于小学考据.于是取诸子百家之书读之,又觉义理繁富,别有洞天.廖平为学又从小学上升到明理通经的义理之学.后来他回忆其事说:

  予幼笃好宋玉子书及八家文.丙子(1876)从事训诂文字学,用功甚勤,博览考据诸书.冬间偶读唐宋人文,不觉嫌其空泛,不如训诂书字字有意.盖聪明心思至此一变矣.庚辰(1880)以后,厌弃破碎,专事大义,以视考据诸书,则又以为糟粕而无精华,枝叶而非根本,取庄、管、列、墨读之,则乃喜其义实.是心思聪明至此又一变矣!(《经学初程》)

  尊经书院时期,对廖平学业影响最大的另一位恩师是王闿运.闿运是当世名士,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于词章,品学皆优.张之洞创办书院,刚具规模,便于光绪二年(1876)十月离任回京.书院之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出人材的工作,则是由王闿运完成的.王于光绪五年(1879)来任山长(院长),当时书院已缺主讲两年,王的到来,对于书院诸生,无异于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诸生喜于得师,勇于改辙,宵兴旦辍,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后,他与"五少年"之一的张祥龄常常向王闿运执经问艺,每至夜深.初时,闿远见廖平粗衣布鞋,土里土气,不善言辞,对他不甚重视.后见他为学勤奋,见解深刻,于是刮目相看,成为至交.春秋佳时,师徒数人常郊游览胜,风流倜傥;若或学业有成,更是师徒同乐.这些都常见于王阁运那脸炙人口的《湘绮楼日记》之中.光绪五年六月,廖平与同学八人从闿运出游,《日记》中曰:"从曾园登舟,溯回溪月,遂至三更.竹蕉滴露,坐听鸡鸣."同年九月,廖平等报考举人,《日记》说:"今夜放榜,与季平坐谈至三更,季平醉去,余就寝.半觉闻炮声,起披衣,未一刻,报者至矣.院中中正榜二十一人,副榜二人,皆余所决可望者.…顷之,季平等入谢,已鸡鸣矣.谈久,乃还寝."几天后,王率新科举子出南门,访百花潭,公宴于二仙庵.诸生题名志喜,王题诗其后:"澄潭积寒碧,修竹悦秋月.良朋多欣遇,嘉地春云林."文章风流,极一时之盛.

  王闿运前前后后在尊经书院执教7年,廖平也寸步不离受学7年.7年中,王对廖平厚爱独多,廖平在学业上也受王影响至深.王闿运为学主今文师说,廖平也从今学入手,并终身保持以今文学为主要归墟;王当时主治《春秋》学,认为"《春秋》

  拟《易》而作,圣人之极功,终身研之而不能尽"(《王香绮年谱》),廖平也从《春秋》着手,一生以《春秋》学著作最多;王以礼制考三代制度,廖平也以礼制区别今古同异,后来刘师培称赞廖平"明于《春秋》,善说礼制"的两大特点,几乎都来源于王闿运的影响,当然廖平并不亦步亦趋,恪守师法,唯老师马首是瞻.

  当时王主治《春秋公羊》学,撰《公羊春秋笺》;廖平则专攻《春秋谷梁传》,属稿《谷梁春秋古义疏》.他思维明敏,时有新论,从不蹈袭旧说,无论出自前贤古人,或是近人恩师,只要有未契于心者,他都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不仅让严谨的古文经信奉者张之洞大为恼火,屡以"风疾马良,去道愈远"相戒;就是为学比较灵活圆通的王闿运也不无担忧.王闿运在离川与友人书中说:"此来居然开其风气,他日流弊,恐在妄议古人","廖(平)刘(子雄)明慧,深浅不同.而兼并轻躁,因时箴之、以进大道,则之道隆矣."甚至有人说廖平"每变愈上,不能自止,盖其意在胜湘潭."廖平本人对这种诸难的回答是:"其意只在求实,非求胜人,但不能调青不能胜蓝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仁者不让于师,廖平可谓兼有之矣!

  三、推倒一时 开拓万古

  光绪十二年(1886),王闿运携眷离蓉,结束了他总领巴蜀风骚的生涯.廖平也学成高院,主讲于井研来凤书院.这年廖平《今古学考》出版,开始其经学一变.

  在书中,廖平以礼制区分经今古文学,认为古文学是孔子早年"从周"之学,今文学是孔子晚年"改制"之学.其善别今古,被誉为"魏晋以来,未之有也".书出之后,大江南北,老师宿儒,同声称赞.他经学功底深厚,门径明晰,一代经学大师的形象已呼之欲出.这年,廖平还拟定《十八经注疏凡例》,欲建立一个有别于传统《十三经注疏》的"蜀学"体系.此前,廖平已撰《谷梁古义疏》11卷,以《王制》为纲领,专门发明汉人古义,使千载坠绪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一部足以取代晋人范宁《谷梁集解》的新疏.清儒于十二经皆著新疏,唯《谷梁》缺而无书,廖平此书正可填补空白.廖平对此书也颇为自负,相传张之洞为山西巡抚,廖平曾去探望,席间论及学问,自矜曰:"倘使《谷梁》书成,不羡山西巡抚!"为张所壮.少年得志,遂发宏愿,除了要遍注十三经外,还欲将《大戴礼记》、《国语》

  升格,将《王制》、《大学》、《中庸》独立,合成十八经,统统新注新疏.可惜这个计划后来没有实现.

  他生性沉静善思,好立新说.当人们还津津乐道其旧说时,他已改辙更说,放弃甚至反驳了自己的旧说.廖平在光绪十二年刚刚完成一变,次年就开始了他的经学二变,从平分今古转而为尊今抑古,认为古文经是刘歆等人篡乱的伪学,只有今文经学才是孔子真传.仅隔三年,他已分别写成了《知圣篇》、《辟刘篇》两部书稿.光绪十五年春,廖平在北京考中进士.当授知县,以亲在蜀,请为龙安府学教授.在回家途中,他东访王闿运于天津,南见张之洞于广州.途经苏州时,顺道造访曲园,拜见俞樾,俞樾热情称赞《今古学考》为"不刊(不朽)之书".谁知廖平并不热心商谈今古之分,却用尊今抑古之说执问俞樾,面对这位大肆贬斥古学的后生,使他这个以许郑之学[注]自任的古学大师瞠目结舌,不知置对.八月,廖平南达广州,驻在广雅书院,张之洞又向他重申"风疾马良"之诫,可见老师对他的新说肯定不会高兴.不过,廖平此行自有其扭转乾坤的历史功绩,那就是他的尊今抑古说对康有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