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梁漱溟也度过了自己的精神危机,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他终于出佛入儒,选定儒学作为自己的哲学信仰.这种思想转变最终在他任教北大期间完成.
1917年10月,梁漱溟因《究元决疑论》(发表在《东方杂志》第5、6、7月号上)而得识于蔡元培,并受蔡之邀到北大担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他到北大的第一天就向蔡元培慎重声明:"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他在北大先后开设了印度哲学概论、儒家哲学、孔学意旨等课程.其讲授深入浅出,说理透彻,见解精到,常发人之未发,决世人未决之疑,深受学生欢迎.后来成为一代宗师的冯友兰就是他这时的得意门生.
在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他就开始了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到1920年秋,他就开始在北大系统地讲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首次运用比较方法学,对中国、西方、印度三方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它们各自的哲学根据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并在最后大胆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
1921年暑假,梁漱溟应山东省教育厅的邀请在济南讲授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连讲了40天,最后由陈政、罗常培将记录整理成文,不久即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此书一出,即因其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到1929年,此书即已印行八版,并被翻译成12国文字.此书的出版,把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之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治学方向即现代新儒家哲学的产生.
1924年夏,梁漱溟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而辞去北大教席,远赴山东曹州中学试办高中部,并想以此为基础成立曲阜大学.但不到一年,他又怀着失望的心情回到北京,先客居清华园,编印其父遗稿.后又与十多位从山东追随而来的学生在什刹海共住共读,互相敬勉.在这段时间里,形成了梁漱溟独特的教学方式——朝会.
他后来回忆说:每天清晨,天将明未明之时,师生共在月台上团坐.其时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一片寂静;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身处此境,顿觉心地清明、精神振奋,且有众睡而我独醒之感,并由此而倍感自身于世人于社会责任之重大.
大家或讲话或沉思反省,尽情地利用这人生最可宝贵的一刹那,抑扬朝气,锤炼心志.朝会制度从此开始,以后他在山东主办乡村建设研究院时仍坚持不懈,后来还将朝会所讲辑成《朝话》一书出版.
1927年5月,梁受友人李济深(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之邀,赴广东任广州政治分会建设委员会主席,筹办乡治讲习所,并任省立一中校长.在这里,他首次明确地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乡治理论,主张从乡村自治入手,改造旧中国,建立一个新中国.简而言之,就是"以农立国".1930年1月,由他参与筹办的河南村治学院开学,梁担任教务主任并主讲乡村自治组织等课程.是年暑假,又应邀到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作题为《中国问题之解决》的讲演.阐述他的"村治主义".他明确指出:
"我眼中的乡治,是看作中国民族自救运动最后的一新方向",乡村运动的实质就是一场文化复兴运动.
1931年,因蒋冯间中原大战.河南村治学院停办.同年1月,受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之邀,梁漱溟带领部分同仁赴山东筹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并以此为中心,以邹平县(后增至14县)为基地,广泛地展开了他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主张以"乡学"代替区公所,以"村学"代替乡公所,建立教育和行政合一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
实际上,所谓"乡村建设"就是他的新孔学思想在政治方面的贯彻.
自1931年至1937年,梁漱溟以一种近乎传教士般的自我牺牲精神,与一批志同道合者在山东邹平度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在这期间,他还先后写作并出版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2)、《乡村建设文集》(1934)、《乡村建设大意》(1936)、《乡村建设理论》(又名《中国民族之前途》,1937)等著作,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乡村建设的理论及其具体实践方案.他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这一带有宗教意味的群众运动,藉着创造根本的道德共识和精神凝聚,重整业已崩溃的乡村社区,以达到复兴中国固有的伦理社会结构,挽救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落后状况的目的.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的隆隆炮声中断了他那田园牧歌式的乡建运动.一浪高过一浪的救亡呼声,使他再也无法沉醉于他那块藉以恢复"圣道"的乐土,而毅然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开始他长达十余年的为国事奔走的传奇.
是年8月11日,梁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怎样应付当前的大战》一文,提出抗战"要实行系统化、民主化、国力化"的观点,并提出了实行战时教育制度改革的14条具体主张.8月14日,应蒋介石电邀,赴南京参加最高国防会议参议会,共商国事.山东沦陷后,又亲率山东乡建院之学生两百余人投入军事委员会战干团第一团,在武昌军训后遂组成军委会政治部直属第三政治大队,开赴山东抗日.1938年1月,梁漱溟又以"国防参议员"的特殊身份赴延安考察、访问.他访问延安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看共产党转变得如何,二是希望同中共领导人就实现国家进一步的统一交换意见.在三周时间的考察访问中,延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极苦的物质环境中,那里的气象确是活泼,精神确是发扬……事实上证明,他们是成功的."尤其令梁漱溟难忘的是与毛泽东的八次长谈(其中两次竟是通宵!)内容广泛涉及中国的现实命运与前途及未来新中国的建设问题.谈话气氛极为和谐、融洽,最后虽未达成完全共识,却坚定了梁氏抗战的信心,加深了对中共的了解,相信中国共产党反对内战、主张联合抗日是坚决而真诚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