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嘉言谠论
如前所说,王充的思想特色是反对迷信,实事求是,用他自己的语言即是"疾虚妄","务实诚".不破不立,疾虚妄,反对迷信,正是破的功夫,王充说:
"故虚妄之语不黜,则华文不见息;华文放流,则实事不见用."(《对作》)树立一个实事求是的良好风尚,"使低务实诚",才是王充的真正目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对古往来今的一切虚妄不实之辞都进行了批判和检讨,涉及天文、地理、政治、学术、伦理、风俗等各个方面,内容至为广博.一部《论衡》,直敌一部汉代学术文化的百科全书.王充一生仕宦不显,"废退穷居",但却"淫读古书,甘闻异言"(《自纪》),精心罩思,以成就其高言谠论.他的许多见解发前人所未发,道世人所不能道,自谓既"不类古人",又"违诡于俗".(《自纪》)范晔也说"充好论说,始若诡异,终有理实".都是指其苦心孤诣,见解独到而言的.
下面仅就他对儒学有关命题所作的新贡献介绍一二:
首先,王充发展了儒学的天道自然观.关于天和天人关系的问题,一直是中国思想界争议的重要哲学课题,也是儒学内部长期纠缠不清的难题.孔子的"天"基本上是自然性的,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天有规律可循:"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并认为天以"天命"的形式作用于人,人应当"知天命","畏(敬)天命",遵循天命行事.天和人是一种亲和关系.但是他又说过:"天丧予","天厌之",似乎天又是有意志有情感的人格神.此后,出于对孔子言论的理解分歧,因而在儒家内部,出现人格之天和自然之天的分野.荀子坚持天是人以外的纯自然之物,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重要理论.认为天体运行自有规律,与人事无关,人可制天命而用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不如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这是一种彻底的天道自然观.但是汉代流行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
董仲舒认为:人是天的产儿,"天亦人之曾祖父",故"人符天数","天人合一";天创造了人("天故生人"),还生长万物以长养之("天故生万物"),此即神学目的论.天人相似,人有情感,天亦有知觉,"同类相动","同类相感",此之谓"天人感应".将这套天人感应学运用于政治领域便是盛嚣一时的"谴告说".
以为人间政治上可感天,国有善政,天乃出祥瑞以奖励之;国有恶政,天乃出灾异以谴告之;尚不知改,乃生祸乱以丧败之.这一思想发展到西汉末年便形成了虚诞无稽的谶纬神学,神圣的学术领域充满了天人感应的巫风鬼气.王充直接继承了荀子的"天人相分"的学说,同时补充说明了天人相分的原因,于此他吸取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理论,认为"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矣"(《谴告》),于是形成了天道自然的哲学体系.
王充认为天是物质的天,没有情感,也没有知觉:"夫天者,体也,与地同."(《祀义》)天与地一样没有感觉器官,不会有知觉嗜欲:"地体无口目,亦知天无口目也"(《自然》),因无口目,故"恬淡无欲,无为无事"(同前).天是自然之天,无为之天,天地合气产生万物,诞生人类,一例皆出于自然:"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谈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自然》)又说"天地合气,人倡自生."(《物势》)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鸟生于林,鱼生于渊,虮虱生于人一样,都不是任何造物者的有意创作.由此可见,"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自然》)"自然无为,天之道也."(《物势》)这那里有天地创造人类,又为人类创造万物的影子?针对"天故生人,故生万物"的谬说,王充批评说:"儒者论天地故生人,此言妄也."又说,"如天故生万物,当令其相亲善,不当令之相贼害也."可现实却是血雨腥风,弱肉强食,不仅物类之间互相吞食,而且同类之中也自相残杀.上天既有意地创造了人类和万物,何不令相亲爱?
反令其相残杀,是天何其残忍也!
天既无意生人,天既没有知觉,人事不能感动天,天也无从干预人事,所谓"天谴"、"天怒"、"天罚"等等谬说,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了.他说:"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认为"寒温之气,系于天地,而统于阴阳,人事国政,安能动之?"(《变动》)一切灾异天象,都与人事无关,他反驳"雷为天怒""雨为天喜",认为"雷者,太阳之激气也."当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分争","激射为毒,中人辄死,中木木折,中屋屋坏"(《雷虚》);所谓两者,也不是上天的甘霖:"雨从地上,不从天下","初出为云,云繁为而."这些由地而升的云气,"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皆由地发,非从天降."更不是天神的什么喜怒(《说日》).
如果天真能谴告人君,当亦能命如尧舜那样的圣君贤主治理社会,那就用不着谴告了.可是"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不惮劳"也如此(《自然》)!看来所谓谴告说是靠不往的,王充认为那不过是衰乱之世的虚妄之语罢了:"末世衰微,上下相非,灾异时至,则造谴告之言矣."人世到了衰乱的末世,人心怨怒,上下离德,如果灾害适至,于是,制造上天谴告之说.然则"谴告之言,衰乱之语也"(同前).天既不能因人君之败政而谴告,自然也不能因人主之善政而降瑞,因而对文王有赤雀之瑞,武王有白鱼之祥等瑞应说进行了否定:
52书库推荐浏览: 舒大刚杨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