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黄波【完结】(30)

阅读记录

  1896年4月22日抵达马赛,俄皇派此地的

  王爵吴克德托密斯随船迎接同入俄境.4月30日,李鸿章抵达俄国行都圣彼得堡.李鸿章抵达之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即与他往返商谈两国订约之事,并议定了密约内容.5月18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在莫斯科行加冕礼,李鸿章居各国专使首班,入宫庆贺.俄国又利用这个机会同李鸿章进一步商谈订约问题.6月3日,李鸿章获得清政府批准后,同俄国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中俄密约》.李鸿章在俄国40多天, 先后与俄皇尼古拉二世、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户部大臣微德等人都有多次密谈.在此期间除了谈判《中俄密约》这个带有政治性条约的内容之外,所到之处都受到了盛情款待,使得这位老态龙钟的中国高级官员出尽了风头.

  1896年6月11日,李鸿章离俄赴德.于1

  3日乘火车抵达德国柏林,住在凯撒大厦.6月14

  日下午,李鸿章拜见德皇威廉第二于耐芝堂,代表中国皇帝向德皇酬谢其干涉还辽之事.15日,拜访了德国外长马歇尔,谈及英国放弃中国,短见自私,中国不能不与俄国友好.此后数日,李鸿章参观了德国海陆军演习和克虏伯炮厂,李鸿章称其厂规模宏大,制造精良.此外,李鸿章还会见了已退休的前首相俾斯麦,进行了简短会谈.李鸿章在访问德国的20多天中,总想请教德国富强的秘诀,对于有关增订洋货进口税的使命并未完成.

  7月3日,李鸿章离开德国,抵达荷兰京城海牙.

  4日受荷兰女王及皇太后盛宴款待,并参观了海滨排水工程,颇为惊叹.9日,抵达比利时,入宫见比利时王后,10日到活泼省,参观阅兵.由于荷兰和比利时均为小国,对中国利害关系不大,所以李鸿章未加以重视.

  7月13日,李鸿章一行离开比利时到达法国首

  都巴黎,19日,拜见法国总统,递交国书,并代表

  中国皇帝感谢其代还辽东半岛之功.以后数日,参观了法国植物园、丝织厂、博物馆、法国银行和金库.

  这期间与法国农业部长会谈,设计在中国设立农业学校,对法国银行和金库参观时,这个当时黄金储备量居世界首位的、创立于拿破仑时代的大型银行,给李鸿章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对银行总办说,中国将来兴办实业,拟向法国大举借债.

  1896年8月2日,李鸿章一行离开巴黎抵达

  英国.4日,会晤英国首相沙里斯堡,5日,拜见维

  多利亚女皇,并献国书,礼仪极为隆重,并阅英国海军大会操.14日,偕同驻英大使龚照瑗,赴英外交部交涉改定税制,以增加中国关税,最终没有成果.

  23日,在英商欢迎宴会上演说,声称将使中国每一角落都有铁路.

  1896年8月27日,李鸿章一行由英国乘轮

  船抵达美国纽约.31日,拜见美国总统克里夫兰,并向美国国务院递交中国海关加税节略,美国政府以"各国若见,美国无不从"的巧滑言辞婉言谢绝.至此,李鸿章在欧洲的活动前后达三四个月,除了签订《中俄密约》外,其他有关增税任务都未完成.

  1898年9月4日,李鸿章一行离开美国赴加

  拿大,9月14日,从加拿大温哥华登美轮返国,路

  经日本横滨,日本政府在岸上设行馆,准备欢迎.李鸿章因马关议约之恨,竟宿舟中,不肯登岸.10月3日,回到天津.17日入京,光绪皇帝召见,被任

  命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李鸿章此次出访欧美,除了外交方面失利外,在

  思想方面却颇有所获,在出访的前后半年多中,他亲自接触了西方文明,开扩了眼界,从过去的"耳食"经过亲自考察而有了实感,并进而与中国国情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欧美"上下一心",中国"政杂言庞"的结论.他所订的《中俄密约》, 是其联俄制日的结果.事实证明, 这个密约非但未能制日, 反而为俄国独占中国东北开通了方便之门.两年后,俄国又同清政府签订了一个《旅大租地条约》,通过这个条约,俄国不仅霸占了旅大,而且还获得了修筑"南满铁路"的权力. 这样, 清政府花了3000万两银子赎回

  来的辽东半岛,很快又落入了沙皇俄国控制之下.这就是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答谢沙俄这个"救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李鸿章等欲结强邻以为外援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所带来的恶果.

  2、同情、支持康梁变法

  甲午战争后,在清政府结强邻以为外援的同时,

  国内朝野人士由于受到战败的刺激,一时要求变法的呼声高涨.此种呼声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要求加快加大洋务的进程.因为在李鸿章看来,这次中国战败,主要是由于洋务事业受到极端守旧势力的阻挠而未能放手地进行所造成的. 他希望通过这次战争的失败, 能使" 中国侥幸得从长夜之迷梦中觉醒""促成中国发奋图强".所以在签订《马关条约》回国后, 他便极力劝说光绪皇帝, 变法自强以战胜敌人. 二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思想家要求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就在李鸿章呼吁"变法自强"之际,在神州大地上奋然兴起了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多次上书光绪皇帝,痛陈变法的迫切性.无论康有为提出的"再立堂构",还是梁启超主张的"变官制"都是要求进行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 以上两种变法呼声, 虽有重大差别,前者是代表封建营垒中洋务派官僚的主张,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但两者主要的冲击对象都是封建营垒中的极端守旧势力,这使李鸿章非但未感到来自后者的严重威胁,反而认为由于维新变法思潮的高涨,对其愿望的付诸实践是有利的,因此他对康、梁首先产生的不是对立情绪,相反,在某些能够容纳的方面则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支持.此外,光绪二十二年秋,李鸿章出访欧美各国考察,由于亲自接触了西方文明,目睹了欧美各国的富强,思想为之一变.

52书库推荐浏览: 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