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知堂书话_周作人【完结】(18)

阅读记录

  是近于安慰的一种影响。这是宗教文学的力量吧,虽然我是不懂宗教的。我

  记起《投身饲饿虎经》来的时候,往往连带想到《中山狼传》。这传不著撰

  人名氏,我在《程氏墨苑》中见到,题宋谢仿得,又见《八公游戏丛谈》中

  题唐姚合,恐怕都是假托,只是文章却写得有意思。看了这篇文章不会得安

  慰,但也是很有用的,这与上边的经正是两面,我们连在一处想起来,有如

  服下一帖配搭好的药,虽苦而或利于病也。(二十九日)

  □1945年

  1月

  13日刊《新民声》,署名东郭生

  □收入《立春以前》

  读旧书

  一

  中国的书向来是专门供给读书人的,所以普通人民以至妇女小儿都不能

  得到他的什么好处,那么这于读书人,即是能够懂得他的人,当然是一种很

  好的享受了吧。是的,也并不是。

  一口说读书人,里边也很有些差别,即使在专制的古时代还出过些离经

  叛道的人,何况后世?读了书而仍把书还了的更是常有,他只是偷了一套拳

  头回来,却不跟着做徒弟,反而看穿了老师傅的把戏,不免要对他表示不敬

  了。为的分别起见,我们称这新的一派为知识阶级,对于旧的则称之为士大

  夫,自然现今的知识阶级里有些也还是士大夫,要完全的划分原不是可能的

  事,这里只说个大略罢了。

  我说是的,因为士大夫是封建文化的主体,那些旧书都是由他们主稿,

  由他们审定,再由他们去赏鉴,自然是十分配胃口的了。但是在知识阶级之

  有点见识的看去,这便并不如此。有如用了现今上海服装的标准去看张园时

  代的时装,觉得可以通用的成分就很稀少,更因文字有宣传的作用,看去更

  觉得有点讨厌了。从前大家迷信《四库全书》,其实分量虽多,全是一堆红

  袍纱帽或马蹄袖蟒袍,说是遗产却毫无用处,况且有许多都经过清朝因忌讳

  而加以删改,也失了本来的面目了。

  我们中年以上的人,在书房里以十年萤雪的工夫学会了些古文,如今翻

  阅旧书,往往看得昏头搭脑,一无所得,只觉可恼,正如出钱买了假古董,

  空费一日光阴,大呼倒媚不止。有谁肯为人民服务的学者,牺牲时间,把文

  化遗产加以整理区别,使得后人可以选择利用,功德无量,与造桥铺路的工

  作不相上下。

  二

  再说旧书有什么地方不好,那么看得觉得可恼,这须得略为具体的说明

  一下才行。笼统的一句话,自然可以说是封建道德,但事实上这倒并不着重

  在三纲主义上面,最讨厌的还是在别的地方,简单的说乃是卑鄙。古今的诗

  文都还装点面子,最是赤裸裸的明简的是在散文笔记上,在这里最可以看出

  著者的思想感情,是研究中国士大夫的很好的资料,若是随喜阅读,却是常

  要感觉不愉快的。

  这里边所多的,第一是迷信。假使是民间的俗信,例如什么神什么鬼什

  么禁忌,那各有社会文化的背景,值得了解与探讨。士大夫的迷信则多是他

  卑鄙心理的表现,某人捐钱赈饥,固然做的是好事,结果还是中了举人,才

  算大家满意;某少妇平日为人很好,忽被雷击,推究原因为了鞋底里衬了字

  纸,满卷全是乌烟瘴气的祸福观念。

  其次是势利。人的标准是科名与官职,书里说到某人必须带有称号,自

  监生以至状元,自典吏以至大学士,在笔记诗话中都要提出,便是没有功名

  的人也要称他一声布衣,表示现在虽然如此,将来可以有锦衣的希望的,仿

  佛铭旌上写待赠的样子。我们查西洋的文章,总不见有戈德相国或培根水部

  的名称,可见这是有科举的历史的中国所特有的习俗,是很值得注意的。

  以上两种特色在中国旧书中全不能免,大概以宋为中心,古时尚好,自

  唐以考试取士,渐重科名,宋兴道学,二者结合,至明清而极,其卑鄙也简

  直达于顶点,民国以后仅存馀波,可以说是革命之功,至于革不能尽,亦或

  有之,但总之也就不多了吧。

  □1949年

  12月

  14—16日刊《亦报》,署名申寿

  □收入《饭后随笔》

  小人书

  这一种书在北方习惯叫“小人书”,不晓得这里是什么名称,在路上却

  是时常看见,根本和北方是一样的。马路边上摆设一个摊,放着许多横长的

  小册子,八分图画,两分文字,租给人看,看的人偶然也有大人,但十九都

  是小孩,所以称做小人书确是名符其实的。我每次看见时总不免发生感慨,

  这如演说滥调所说的有两个感想:其一是小孩们这样喜欢看书,很是可喜;

  其二则是大人们的惭愧,我们不曾有什么好书做出来给他们看。神仙妖怪、

  英雄强盗、才子佳人的故事,古今来写了不少,自然,不能算好,可是现在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