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仁堂_董保存【完结】(2)

阅读记录

  [史学研究] 《走进怀仁堂》作者:董保存【完结】

  《走进怀仁堂》记述了近30位极富个性和传奇色彩的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董保存通过亲身采访获取的一手资料,辅以收集的上百幅珍贵私人照片,以生动的笔触和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讲述了这些开国将帅在建立及建设共和国过程中的卓著功勋,及其在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特殊作用,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情景,也展示了传主的独特个性,让读者认识一个又一个蜚声中外的军事和政治人物。

  授衔怀仁堂

  毛泽东说:“要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呀!”

  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不当元帅,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谢辞大将,罗荣桓、许光达等人请求降衔。

  叶剑英说:“要是叶挺还在,新四军就可以出两个元帅。”贺龙说:“周副主席也该授衔 。”

  1955年9月27日,是中国军人不能忘记的日子。

  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了自己的元帅和将军,金光闪闪的徽章使中国军人着实神气起来了。中国大地上随之掀起一阵不小的军人崇拜热潮,男孩子为能有一套军装而兴奋,女青年择偶也有了“一个豆太小(少尉),四个豆太老(大尉),三个豆(上尉)正好”的说法。

  40多年的光阴一闪而过,当时在怀仁堂接受军衔的十大元帅和十员大将都已作古,仍健在的上将也成了凤毛麟角。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次授衔在中国史册上却熠熠生辉……

  最近,笔者采访了几位参与我军第一次正式授衔时的老同志。听他们讲起了当时的情境,颇受感染,于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中央军委正式下发《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由罗荣桓负责的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全面展开工作……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们的国家正处于莺歌燕舞蓬勃发展的时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更使我国军民激动不已……在这种背景下,国家的决策层正酝酿着一个大的举措。

  1955年的早春,中央军委正式下发了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文件——《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

  1955年2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毛泽东主席正式签署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正式规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的条件、来源、军衔、奖励、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同时中央军委决定,要在1955年内全部结束对现役军官的授衔工作。

  这一系列文件像一缕春风,吹遍了军内外,并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

  “太好了!我们也可以授衔了。”

  “这也是军队正规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评衔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实,授衔的事在军队和国家的高层酝酿已久。中央军委发出指示的时候,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戴眼镜的罗荣桓同志当时身兼两职——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长。他和几位副主任、副部长忙得不可开交。按照权限,授元帅和大将衔的由军委决定;授少将至上将衔的名单分别由总干部部和总政治部提出,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授校官的名单由各总部、各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提出,报总干部部和总政干部部在全军统一衡量。

  对于授中将和上将的200多人的名单,都是罗荣桓亲自主持讨论的。对少将一级,罗荣桓委托赖传珠、徐立清、肖华和王宗槐负责,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再由罗荣桓主持会议解决。

  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战争年代,我们的军队没有军衔,只是在解放战争初期搞过一次临时授衔。那是为了协调与苏军行动,中央临时决定授予彭真、陈云、叶季壮中将军衔,授予伍修权少将军衔。与苏军的协调工作结束后,又收回了军衔。现在要正式在全军授衔,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世间的一切,人的关系最为复杂。给数以千计的人评军衔谈何容易?要评衔的人当中,多数是红军时期的老同志,也有不少抗日战争时期入伍的,还有少数民族干部和起义将领。同时还要考虑到各个方面军干部的平衡问题……

  宋任穷同志当时在总干部部当副部长,他回忆说:“我记得那个时候除了处理其他日常工作外,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搞这个平衡工作。在排队平衡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反复斟酌……”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军委于9月初召开了总结会。罗荣桓主持,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等都出席了会议。至此,评衔工作基本就绪。

  毛泽东说:“要我穿上大元帅制服,多不舒服呀!”

  军队要授军衔,最高统帅怎么办?

  这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个年代向苏联学习,斯大林可是苏联的大元帅啊!

  按照军官服役条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是应该授衔的。在人们的议论中,在初步的方案中,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应该授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应该授元帅。

  据说,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摇摇手说:“我不当那个大元帅!”

  此事在高层引起纷纷议论。

52书库推荐浏览: 董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