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游侠人_陈平原【完结】(17)

阅读记录

  [18]参见吴宏聪等主编《丘逢甲研究》所收录的论丘逢甲教育思想及实践诸文。

  [19]《创设岭东同文学堂序》,见《丘逢甲文集》303—304页。

  [20]《答梁诗五函》,见《丘逢甲文集》275页。

  [21]丘逢甲之游说南洋华侨捐资办学,既指向国内,也指向国外。后者如1898年7月20日《天南新报》刊登丘逢甲致丘菽园信,建议其振臂一呼,在新加坡创办学堂,并称此举“保国可也,保教可也,保种可也;既不然,仅全心合力,以保在洋之权利亦可也”。前者则不妨以1900年初春丘逢甲南洋之行前给惠潮嘉道沈絜斋所写的信为例,丘氏在信中表达“使各埠商民能以材力上报国家”的信心(见《丘逢甲文集》284页);而日后岭东同文学堂之得以正式开办,与丘氏此行大有关系。

  [22]参见“丘逢甲与近代中国”研讨会上夏晓虹的《心关国粹谋兴学——丘逢甲教育理念的展开》以及张克宏、王慷鼎的《丘逢甲的南洋之行》。

  [23]《复菽园》,见《丘逢甲文集》267页。

  [24]梁信见郑喜夫编撰《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169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1年。

  [25]《温柳介先生诔》,见《丘逢甲文集》326页。

  [26]《重修东山韩夫子祠及书院启》,见《丘逢甲文集》296页。

  [27]丘琮:《岵怀录》,见《岭云海日楼诗钞》509页。

  [28]这里系借用丘复《潜斋先生墓志铭》中对丘逢甲父亲潜斋先生的评价,丘复所撰墓志铭见郑喜夫编撰《民国丘仓海先生逢甲年谱》245页。

  [29]参见《温柳介先生诔》,《丘逢甲文集》326页。

  [30]参见《萧母姚太夫人七秩开一寿序》,《丘逢甲文集》333页。

  [31]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五册155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32]参见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谱长编初稿》上册102页,台北:世界书局,1972年。

  [33]胡适:《我的歧路》,《胡适文存》二集卷三,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年。

  [34]参阅拙文《设议院与开学堂》,见陈平原、夏晓虹主编《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331—342页,广州:广州出版社,1999年。

  [35]参阅康有为《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康有为政论集》312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36]参见拙著《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第二章《官学与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37]参见柯文著、林同华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1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38]古来中国人“告老还乡”以及“服务桑梓”的观念,使其很自然地介入家乡的政治和教育文化事业。所谓“一乡有一善士,则一乡化之”,乡间士绅在传统社会所起的教化作用不容忽视。而这一功能,随着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而逐渐消失,其结果是城乡之间在经济与文化上的差别日益扩大。

  [39]柯文著、林同华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144页。

  [40]柯文著、林同华译:《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148页。

  [41]简要的论述,请参见饶宗颐《何以要建立“潮州学”》和杜经国《潮学研究发刊词》,均见《潮学研究》第一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

  [42]参见《严复集》第三册648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43]参见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第三章和第八章,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

  《当年游侠人》 第三部分有思想的学问家(1)

  ——关于章太炎

  有思想的学问家 当年游侠人身兼斗士与学者的章太炎(1869—1936),一生屡遭世变,多次卷入政治斗争旋涡,可依然著述、讲学不辍。早年奔走革命,不忘提倡学术;晚年阐扬国故,可也呼吁抗日。在政治与学术之间徘徊,是清末民初学者的共同特征;章太炎的好处是干什么像什么,是个大政治家,也是个大学者。后世学人关于民国以后的章太炎是否“退居于宁静”的争论,未免过分集中关注其政治生涯。换一个观察角度,由从政转为问学,很难简单认为“颓唐”或“消极”。在我看来,章太炎不只是革命家,更是近代中国最博学、思想最复杂高深的人物。鲁迅称章氏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我则倾向于将其作为“有思想的学问家”来考察。

  一

  谈论章太炎的思想与学术,很难不作分期把握,因其思想庞杂且变化多端,根本无法“一言以蔽之”。前人关于章氏思想发展的分段,颇多可议之处。关键不在分段时提前几年抑或推后几年,而在使用的理论尺度以及无意中表露出来的论者的学术思想。

  最常见的弊病是过分依赖历史事件,而不大考虑对象自身的特性。甲午战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当然会在章氏生活和思想上打下烙印,可将其作为分段依据则嫌牵强。外在的政治事件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思想学术追求不能画等号,尤其是像章太炎这样有极强烈的独立意识的思想家,根本不会随时势流转。将个体感受直接依附于外界发生的政治事件,说成是其“必然的反映”,而不尊重个体独特的生存处境、感情世界以及内在思路,所有历史人物的思想发展也就只能一刀切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