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散文精粹:安静_周国平【完结】(47)

阅读记录

  与此相反的境界是贫乏的复杂。这是那些平庸的心灵,它们被各种人际关系和利害计算占据着,所以复杂,可是完全缺乏精神的内涵,所以又是一种贫乏的复杂。

  除了这两种情况外,也许还有贫乏的单纯,不过,一种单纯倘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就宁可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有没有丰富的复杂呢?我不知道,如果有,那很可能是一颗魔鬼的心吧。

  十三、自然、社会与人性的单纯

  人性的单纯来自自然。有两种人性的单纯,分别与两种自然相对应。第一种是原始的单纯,与原始的物质性的自然相对应。儿童的生命刚从原始的自然中分离出来,未开化人仍生活在原始的自然之中,他们的人性都具有这种原始的单纯。第二种是超越的单纯,与超越的精神性的自然相对应。一切精神上的伟人,包括伟大的圣徒、哲人、诗人,皆通过信仰、沉思或体验而与超越的自然有了一种沟通,他们的人性都具有这种超越的单纯。

  在两种自然之间,在人性的两种单纯之间,隔着社会和社会关系。社会的作用一方面使人脱离了原始的自然,另一方面又会阻止人走向超越的自然。所以,大多数人往往在失去了原始的单纯之后,却不能获得超越的单纯。

  社会是一个使人性复杂化的领域。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社会而生活。但是,也没有人必须为了社会放弃自己的心灵生活。对于那些精神本能强烈的人来说,节制社会交往和简化社会关系乃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越过社会的壁障而走向伟大的精神目标。

  十四、道路与家

  人生是一条路,每一个人从生下来就开始走在这条路上了。在年幼时,我们并不意识到这一点。当我们意识到了的时候,便不得不想一个问题:这条路通向哪里?人生之路的目标是什么?

  最明显的事实是:这条路通向死,因为人生只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罢了。可是,死怎么能成为目标呢?为了使它成为目标,它必须不是死,而是一种更高的生。于是,死便被设想成由短暂的生进入永生,由易朽的肉体进入不朽,由尘世进入天国,由不完满进入至善,由苦难进入极乐,等等。经过这样的解释,人生之路就有了一个宗教的和道德的目标,一个纯粹精神性质的目标。

  可是,道路为什么一定是一条直线呢?只是因为我们把路想成直线,才必须给它安一个终点,一个最后的目标。花园里曲径交错,路的终点在哪里?那么,我们何不就把人生看做一个大花园呢?这是一座很大的花园,把它逛完刚好要用一生的时间,我们从生到死都在里面,每走一步都看见新的风景,到处都是可供我们休憩的地方。如果要说目标,那么,可以说处处都是目标,但不存在最后的目标。

  换一个不那么诗意然而更贴切的比喻,不妨说,人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人生之中,犹如在我们自己的家里。既然是在家里,我们就做着种种必须做的或者有兴趣做的事情,而并不事事都问为什么。事实上,在多数时候,我们的确把人生当做家,安排每一个日子如同安排自己的家务,而不去想这个家有朝一日会不存在。

  可是,这个家确实有朝一日会不存在,而我们有时候不免要想到这一点。这时候,我们又会意识到自己是走在一条有终点的路上。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我现在的想法是,这两方面的意识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只是道路,就活得太累。只是家,就活得太盲目。我们必须把人生当做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休息。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生是道路,让自己的心灵有超越的追求。

  十五、信仰的价值

  泰戈尔的最后一篇诗作是在病床上口授的,一个星期后,他就去世了。这首诗的大意是——

  造物主很狡猾,它编织了虚假信仰的罗网。然而,探索者却能透过这罗网看清到达内心的路,“在用自己内涵的光洗涤干净的心里找到了真理”。人们认为他是受骗者,其实并非如此,这个似乎轻易受骗的人“把最后的报酬带进自己的宝库”,这报酬就是“通往安宁的持久权利”。

  诗中的“虚假信仰”,一个英译者释为尘世浮象,我宁可作别的理解。我的感觉是,泰戈尔一生关注信仰问题,这首诗是他临终之前就此问题吐露的真言。我仿佛听见他如是说:我何尝不知道,对于任何一种外在精神实体的信仰都是虚假的信仰,我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仍不能相信那种实体是真的存在着的。但是,正是这样的信仰把我引导到了自己的内心之中,在一种内在境界中发现了生活的意义。而当我达到了这种内在境界,那外在的实体究竟是否真的存在也就不重要了。

  所以,不妨说,一切外在的信仰只是桥梁和诱饵,其价值就在于把人引向内心,过一种内在的精神生活。神并非居住在宇宙间的某个地方,对于我们来说,它的唯一可能的存在方式是我们在内心中感悟到它。一个人的信仰之真假,分界也在于有没有这种内在的精神生活。伟大的信徒是那些有着伟大的内心世界的人,相反,一个全心全意相信天国或者来世的人,如果他没有内心生活,你就不能说他有真实的信仰。

  第24章 讲演辑录(1)

52书库推荐浏览: 周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