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身就是大菩萨
然而,我们也不可摒弃那些在地狱、畜生、鬼道中的人们,要知道恶业所召、随业流转的道理,对他们抱以无限的同情与关爱,尽一生形寿去救拔他们——有此一念救拔,则人人都是大菩萨,唯有今生能与有情众生同悲共苦,尽力救济,才能在无限的未来中永不退转。
有的人常因佛经中所记的菩萨大悲大智大行大愿而感动,但深感菩萨难为,我常对人说:“不要怕做菩萨,你一转身就是菩萨。”固然我们能力有限,何尝不能由小的地方做起呢?
佛教最为人所知的四大菩萨,是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菩萨,象征了四种伟大的精神。悲者是下化众生,智者是上求佛法,行者是不辞劳苦,愿者是偏十方界,精神虽大如瀚海,但不择江河细水。我们有幸生在世间,就应该不弃世缘,我们又有幸是佛陀手中之土,就应该从人出发,假如我们不能先做一个完整的人、好好的人、有情的人、平等的人、利他的人,那么超出六道轮回的极乐世界是何其之远呀!
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五日
我们到处访佛求道,哪里知道佛就在我们的心中,只是被名缰利索紧紧捆绑了,假如我们自己不能解,又有谁能解呢?
求心录
唐朝乾元年间,浙江绍兴有一个百姓名叫杨宗素,是位有名的孝子。有一天他的父亲生病,非常严重,呻吟数月没有好转,杨宗素用尽了财产为父亲求医。后来找到陈姓医生,看了杨父的病说:
“你父亲的病,是心病。因为他以前财产很多,整个心都被钱财指挥,所以心早就离开了身体,只有吃活人的心才能够补他的心,而天下活人的心到哪里去找呢?除了这个方法,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治你父亲的病。”
宗素听了,知道活人的心是不可能得到的,认为信佛说不定可以治父亲的病,因此找到僧侣诵经,命工人绘祷佛像,并且还准备僧衣斋饭,供养佛寺里的僧侣。
一天,他正要拿饭到佛寺,误入了山中小路。看到山下有石塔,塔里有胡人僧侣,容貌老瘦枯瘠,穿着袈裟,端坐在石头上。宗素以为是异人,向前行礼问道:
“师父是哪里人,独自在这贫瘠的山谷,以人迹不到之地为家,也没有侍者,难道不怕山上的野兽害你吗?或者你已得佛法成道?”
僧说:“我俗姓袁,祖先世居巴山山脉,或在弋阳,散居在各山谷里,大部分都能守祖业,做林泉隐士。有那喜欢长啸爱作诗的,就有了名声。另外有姓孙的,也是我的族人,他们多游豪贵之门,善体人意。有的在市井中,每耍一戏,都能令人获利。只有我爱好佛法,离开尘俗,住在这山谷中有好多年了,常常羡慕阿育王割肉跳崖以喂饿虎的慈悲心,所以我在这里吃干果喝泉水,只恨还没有虎狼来吃,正在这里等候哩。”
宗素因而告诉僧人:“师父真是圣贤,能舍身不顾,宁喂野兽,可以说神勇都兼备!然而弟子的父亲生病数月,日渐沉重,我日夜忧心,不知如何是好。有医生说,这是心出了毛病,不吃活人的心就不能痊愈,现在看到师父能舍身拯救饿虎豺狼,是不是不如舍命救人,嘉惠生命呢?”
僧说:“对对,这正是我的心愿,檀越为父亲求我的心,有何不可?然而今天我还没吃饭,但愿吃了饭再死。”
宗素且喜且谢,把食物供奉,老僧吃完后说:“我吃完了,但先让我向四方诸圣顶礼。”于是整衣冠出塔向四方行礼,礼毕,突然跃向一棵高树。叫来宗素,厉声问他:“你刚刚向我求什么?”
“希望得到活人的心,治疗父亲的病。”
僧说:“你希望得到的心我已答应给你,但现在先向你说金刚经,你
愿意听吗?”宗素说:“我素来崇尚佛法,今天有幸遇到师父,哪有不听的道理?”僧说:“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取我的心,也不可得啊!”遂化成猿猴,飘然而去。
以上的故事,出自唐朝张读所作的《宣室志》,我把它翻译成白话,并略作删节。这篇故事十分令人深省,是中国传统中少见的寓言小说。杨宗素和杨父的遭遇都是令人同情的,杨父迷利而失心,而宗素偏又向外求心,却不能扫明镜尘埃,自坠烦恼。这个故事说明了唯有除去向外求心,甚至向过去、现在、未来求心,才有希望自我拯教。
最有意思的是,高僧竟是猿猴所化,足见众生平等,猿猴见性则明了
自己的本心,人假如不见性则枉生为人。读这篇旧小说,使我想起达摩祖师说的:“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达摩悟性论》)
“佛在心中,如香在树中;烦恼若尽,佛从心出,朽腐若尽,香从树出。即知树外无香,心外无佛。若树外有香,即是他香;心外有佛,即是他佛。”(《达摩悟性论》)
既是如此,我们到处求别人的心、别人的肯定,又是为了什么?我们到处访佛求道,哪里知道佛就在我们的心中,只是被名缰利索紧紧捆绑了,假如我们自己不能解,又有谁能解呢?
主人蒸黍未熟
52书库推荐浏览: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