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菩提_林清玄【完结】(45)

阅读记录

  读到宋朝的《文苑英华》中的《枕中记》,觉得是非常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卢生骑马要到于田去,在邯郸的旅馆中遇到一位道士吕翁。道士看卢生叹息自己生不逢辰,就问他为什么叹气。

  卢生说:“士之生世,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使族益昌而家益肥,然后可以言适乎。吾尝志于学,富于游艺。自惟当年青紫可拾。今已适壮,犹勤畎亩,非因而何?”卢生说完后,眼睛昏花想睡觉。

  那时主人正在蒸黍。

  吕翁从囊中找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子枕吾枕,当命子荣适自志。”

  那个枕头是青瓷做成的,两边开了洞,卢生睡在上面,看到那洞口逐渐加大,明朗。就举身走进去,回到家里。

  从此,卢生娶了美丽的富家女,考上进士,从渭南尉做起,官升得很快,先转升监察御史,然后出典同州、陕州、汴州,河南道采访史,京兆尹,御史中丞,河西道节度,转吏部侍郎,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一时之间,权倾当朝。

  他的权位为宰相所忌,用谣言中伤他,被贬为端州刺史。但过三年又被征为常侍,再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和中书令萧嵩、侍中裴光庭共同执掌国家大政十几年。

  后来又被诬陷和边将勾结图谋不轨,被捕下狱,被捕的时候他害怕不测,吩咐妻子说:“我家山东,有良田五顷,足够生活,何苦来求官禄?现在弄到这个下场,想要穿粗糙的短衣,坐青马在邯郸道上走,已经不可得了。”遂拿刀自杀,被救。

  几年后皇帝知道他的冤情,再追封他为中书令,再封为燕国公,从他做官以来五十几年,“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绮丽,前后赐良田、甲第、佳人、名马,不可胜数”。

  他生了五个儿子,都有才气,不但全做了官,娶的都是天下望族之女,孙子有十几个。

  他晚年害病时,官府问候的人接踵于道路,名医上药,无不至焉。要死的前一天晚上,他还上疏给皇帝略述了生平,写完后就死了。

  卢生伸了懒腰打呵欠醒来,发现自己还在旅馆,吕翁正坐在旁边,主人煮的黍还没有熟呢!看看四周确定还在旅馆里,遂跳起来问:“这是梦吗?”

  吕翁说:“人生的适与不适,也就像这样了。”

  卢生感叹良久,说:“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我现在都知道了。”

  读《枕中记》令人感触良深,尤其“主人蒸黍未熟”一句最让人惊心,黍还没蒸熟,一个人的生命已经是大起大落无数次了,特别能由小小的黍感受到人在空间的渺小,以及在时间中的短暂。

  佛陀说:“一切众生,寿命不定,如水上泡。”(《大般涅槃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处处经》)

  人命的旦夕在宇宙大环境中,只是呼吸之间,地球在佛的眼中成、住、坏、空,整个消失也只是一霎之间,一个人假如不能认清这一点,汲汲于名利权位的追求,不能舍下庸俗的享受,那么等到黍煮熟的时候,回身一望,连安身立命的所在都已经灰飞而散了。

  无明长夜旷远

  世尊为胜光王说生死无常之喻,世尊说:

  “有一个人在旷野中游走,被凶恶的大象追遂,他惊吓地逃走,突然看到一口空井,旁边有树根,他攀缘树根而下,躲藏在井里。但是有黑白两只老鼠,交互地咬着他攀缘的树根。在井的四周还有四条毒蛇要咬他,井底还伏着一条毒龙。他害怕毒蛇,又害怕树根断,又害怕因贪吃树根上的五滴蜂蜜忘记身处的危险,因此摇动树枝,驱散蜜蜂,蜜蜂反而飞下来咬他。这时旷野上有一把野火烧过来,正在燃烧着那棵树。”

  胜光王听了这个故事,心生警惕,问道:“这个人是为了什么,为了贪图那么少的蜜甜,而要受无量的苦?”

  世尊说:“大王!人在旷野上行走,是比喻人的无明长夜旷远。这个人是个凡夫,他的心早被无明遮蔽。那只象比喻人生的无常之苦,那口井是比喻人生的生死犹如落井,那危险边缘的树根比喻人的性命之脆弱,那黑白两只老鼠是比喻昼夜之速,吃一口少一天,那四条毒蛇是比喻地水火风四大在侵蚀他,蜂蜜是眼耳鼻舌身五种欲望会令他忘了身处险地,蜜蜂

  则比喻淫邪的思想不时噬咬他,野火比喻老病终究会烧过来,那潜伏在井底的毒龙,是比喻死,最后人总要落入它的口里。”

  以上这个寓言说法,出自唐朝义净法师所翻译的《譬喻经》,我把它用白话译出,因为篇幅有限,可能无法完全表达世尊原来的真意。但是我记得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时,心里受到极大的撼动。人命的无常苦空,被无始劫以来的无明障蔽,正如寓言里所讲述的一样,可叹的是一般凡夫并不能知自己的处境,常为了几滴蜂蜜,而弄得流离失所,至死不悟。

  这个无明世界,正如《无量寿经》里说:

  “惑道者众,悟之者寡,世间匆匆,无可聊赖,尊卑上下,贫富贵贱,勤苦匆务,各怀杀毒。恶气窈冥,为妄兴事,违逆夫地,不从人心,自然非恶,先随兴之。恣听所为,待其罪后,其寿未尽,便顿夺之。下入恶道,累世勤苦,辗转其中,数千亿劫,无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悯。”

52书库推荐浏览: 林清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