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42)

阅读记录

  发蒙?对,唉,不是您说的“昏头昏脑”的“发蒙”啦,这里的“蒙”字要读二声,是“启蒙”的意思,在古代是指幼儿刚刚开始认字念书的过程。

  您觉得小孩子学认字、写字、背诗文没什么可说的?太天真了吧,不信您数数自己能背出多少古代幼教内容?看这张口就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果您穿越的时代是武后之前,李白恐怕还没生出来呢。

  或者您打算仿效什么历史正剧,让唐朝的儒生学童们开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谢谢,《三字经》虽然版本众多屡经增补,但有证据的最早作者也是南宋学者王应麟,您穿越到唐朝去哪儿找这东西?

  再来一个,“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我说您也不怕传到唐朝皇帝耳朵里被打死?“我堂堂皇室李姓,居然只被你排在第四位?”《百家姓》是宋初南方江浙一带的著作,所以才把宋朝皇室的“赵”姓排第一,五代时统治江南一带的割据政权首领“钱”氏排第二。

  《三字经》《百家姓》都不能用,下面您要琢磨啥?《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您倒是说了,这次拥上来要打死你的是广大的唐朝发蒙幼童——孔老夫子的名言警句从春秋流传到唐朝,也有个一千年了,已经跟当时的语言差很多,属于“古文”范畴,让刚刚开始念书、字都不认识几个的小娃们学这个,坑谁呢?中小学生要减负不知道吗?《论语》和《孝经》在唐朝都不属于“启蒙教材”,要等学生们把基本汉字认得差不多了才会开始读这两部书。

  老老实实的,您还是跟着亲身体验一下唐朝儿童上学的过程吧。

  先说上学年龄,这个在唐朝没有统一规定,全由家长们做主。根据孩子的智商高低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学读书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从四五岁到十几岁都可以,极端情况,比如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据说到了十八岁才开始读书认字,也没耽误人家成名成家。

  至于上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的父母兄姐长辈亲戚就是饱学之士,有时间有心情教小孩,不必花钱到外面去请老师。如果家里不缺钱,或者家长认为自己教不了孩子,那么就要请一位家教了——通常是所谓的“落第秀才”,没考中科举当不上官,又没别的谋生手段,来有钱人家当“西席塾师”几乎是他们最好的出路。这些有能力给孩子请私人家教的家庭,一般都要给老师较高的礼遇,提供住宿、膳食、仆役等。

  更广泛的现象,是普通中等人家,既没时间和学问教孩子,也没钱请单独的家教,那么就像现代的小孩都去上幼儿园、小学一样,村落或里坊人家的孩子也会就近到一处“乡里村学”去就读。与现代不同的是,唐朝的小学绝大部分是私立的,或者由乡绅寺院等出头募捐、赁房请师开设,作为地方上的公益事业;或者由教师自己在家开堂收费教学,也带有一定公益色彩,因为收上来的“束脩”(学费)往往不够老师一家糊口,这些乡村教师还得在闲暇时间种地做工赚生活费。

  好了,请人看黄历挑了个宜发蒙入学的黄道吉日,家长带您去村学拜见老师,给供在学堂正中的“文宣王尼父”孔夫子牌位叩头行礼,完成一系列入学仪式。在学堂里找个书案坐下来,先生可能先教你写几个简单汉字(比如自己名字),也可能先教你背一首最简单的五言诗。等到上了几天学,对教学环境比较熟悉了,正式进入用功阶段,当时最流行的启蒙教材就纷纷登场。

  首先要介绍的是抑扬顿挫、十分好听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这部跟《三字经》《百家姓》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经典启蒙教材的《千字文》,不知道您穿越之前在现代听过学过没有。《千字文》相传为南朝梁武帝指令给事郎周兴嗣取不同的一千个字编写而成,四字一句,对偶押韵,包罗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历史流变、名贤事迹、修身治国、礼仪规范等,既好读好背又知识广博,隋以后直到清末都是童蒙识字的最普及教材,也是我国历史上流传最为久远的课本,仅敦煌文献中就残存了近50件的《千字文》卷子,而且很大一部分明显是初学文字的幼儿手笔。

  所以,如果您穿越到了宋朝以前,别动不动就拿“人之初”和“赵钱孙李”来卖弄,真正好用的是《千字文》,在古代现代知名度都挺高。还有一部书也可以用用,是西汉人史游写的《急就篇》,不过似乎知道这部蒙书的现代人就不多了。

  “急就”在这里是“速成”的意思,全书两千多字,包括三言句、四言句和七言句子。开头这样写:“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诚快意。勉力务之必有喜。请道其章。”(意思是本书列出了很多奇异物品、姓名等,并且分好类不混杂,让读者能快速省事地学会,只要努努力肯定有收获,下面来看内容。)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