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43)

阅读记录

  全书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姓氏名字”,四百多字包括了一百多个姓,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周千秋,赵孺卿,爰展世,高辟兵,邓万岁,秦妙房,郝利亲,冯汉强……”第二部分是“器服百物”,包括器物、动植物、人体部位器官、疾病和药物的名称。第三部分是“文学法理”,包括官职名称和法律知识等,常识性和实用性很强。

  像《千字文》和《急就篇》这些课本,是教你认字的。当你挽袖子磨墨濡笔准备开始学写字,上面这些书对你来说还是太难了点,写字描红的启蒙教材要更简单些,而且穿越客人您看着可能还挺面熟的。

  “上大人 丘乙己 化三千 七十士 尔小生 八九子 佳作仁 可知礼也”

  一共就二十五个字,也是流传了上千年的习字教材,后世稍有变异。比如唐朝版本的“丘乙己”,因为“丘”是孔老夫子的名,到明清时孔子的地位越抬越高,大家都要“避讳”不准直呼其名,只好把这三字改成了“孔乙己”——这下您总该认识了吧?再不认识的话,小心鲁迅先生骂你哦……

  这二十五个字,笔画简单,却蕴含了汉字的基本笔法。幼童初学写字描红,就是通过反复摹写这二十五字来熟稔运笔和文字结构。您刚刚开始照猫画虎写的时候,先生会在旁边要求:“把字写大点,舒展开,不要惜纸!先写‘上’和‘大’两个字,把这两个字写得横平竖直,笔画端正了,再往下写……”

  上面说的这几种识字写字类教材,是几乎每个唐朝学童都会学习到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当时也比较流行的教材,能不能遇上、学到就要看机遇了。比如《杂抄》《孔子备问书》是学综合知识的,《蒙求》《古贤集》是了解历史人物事迹的,《兔园策府》是学习文学知识的,《太公家教》《武王家教》《辩才家教》《新集严父教》是学家规家教的,《王梵志诗》《夫子劝世词》是格言诗句……这些都算启蒙教材。

  您说这些都没听说过,看着怪眼生的。那好,再拿一本你熟悉的教材过来吧,这个您肯定一看就乐了,张嘴倒背如流啊:

  “一 一 如 一,一 二 如 二,一 三 如 三……四 四 一 十 六,五 五 二 十 五 ,六 六 三 十 六……八 九 七 十 二,九 九 八 十 一。”

  对啦,《九九乘法歌》也是唐代儿童要学要背的重要内容,这个发明得非常早,在春秋战国已经见诸文献了。不过要提醒您,您要是按现代习惯从“一一如一”开始背到“九九八十一”,那在唐朝真的算“倒背”,因为唐朝人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一路从大往小背的,好玩吧?

  您说这不习惯,您就喜欢从小往大里背。小心,看先生的棍鞭戒尺“嗖”的一下就抽过来了——别躲啦,躲也躲不过去,因为在唐朝“体罚”这种事太常见了,学堂里很少有哪天听不到淘气学生的号哭声。

  打手心打后背还算轻的,真遇上脾气暴躁的启蒙教师,惹恼了会当众把您的裤子下衣扒掉,手持荆条鞭棍发狠往你屁股大腿上死劲抽,抽到你两腿上到处都是血痕才过瘾。一般家长也不会为这事找上学校来闹,因为社会上普遍认同“不打不成器”的教育理念,反倒是溺爱孩子护犊子才会被邻里指摘。

  话说某一天,某个学堂先生正在这样扒了下衣体罚学生呢,旁观有个淘气鬼偷偷拿手机拍下照片发送了,然后——然后这一幕场面被画到敦煌石窟壁上供后人观赏,直到如今笔迹仍在,那倒霉孩子就在那里被静静地鞭打了一千多年。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郑阿财,朱凤玉.敦煌蒙书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唐群.唐代教育研究.西安:西安出版社,2009

  您有自己的书房了!不过房里没有线装书!【中古书籍】

  穿越回唐朝立志要做个文化人的您,在接受启蒙教育以后,很快表现出不错的读书天赋,这让您的家长也很高兴。一咬牙一跺脚,父母决心下血本培养您读书考科举将来去做官,于是在各个方面都为您创造着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某一天,家里通知你,专门腾出了一间清静屋子给你作为“书房”,已经布置完毕,以后你可以安安静静地在那里写字念书诵习典籍了。

  您高高兴兴地跟着仆人走到书房前,推门进去,满以为能看到书案上摆好的笔墨纸砚香炉花瓶,书架上排列整齐的大量线装书册,没准儿还有红颜知己磨墨铺纸、清秀小婢红袖添香……这种对于风雅文人生活的想象,很可能在您第一眼看到那大堆“书籍”的时候,就一下子破灭了。

  家里为您准备的书房里,到处放置的是一袋袋、一堆堆、一轴轴、一柱柱类似于考试卷子的东西。一踏进这地方,您仿佛又回到了高考前那魔鬼几年,没日没夜疯狂地做模拟题的苦逼日子里。而且环顾整间房,连一本长得像您预想中的“书”那样子的东西都看不见——这不但是要考试,还是闭卷考不让抄书呢!头皮发紧要炸毛了吧?

  拍肩,放轻松,别妄想过度。这房间满堆的圆柱体纸卷就是唐朝的“书”啦,不信您取过一卷来展开看看,上面写的都是“五经正义”等知识内容,而不是“已知XYZ”等考题。至于您所熟悉的、在所有“古装剧”里从大禹治水到溥仪退位四千多年间持续出现一成不变的那种“线装书”,在唐朝那是基本看不见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