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从汉直至清末民国抗日战争,“刀”都牢牢占据住实用随身兵器之首的地位。汉代最有名的是“环首刀”,手柄尾部(从另一个方向来看也可以叫作整刀的头首部)铸成环状,这个形制一直沿延到唐初,盛中唐时期才逐渐消失了。
也因为有那么一段“刀从剑过渡而来”的传统,所以由汉至唐,中原形制的长刀也跟剑一样是直挺挺的,不带弯度弧度。在唐朝,官方法典里的刀主要有四种:仪刀、鄣刀、横刀、陌刀。其中仪刀和鄣刀是礼仪用途,军队里大量装备的是横刀和陌刀。
横刀,也叫腰刀、佩刀,就是大家平时挂在腰间的那种长一米左右的随身武器。陌刀则是长杆大刀,重达五十斤左右,一般是身高力壮的步兵成队使用的,挥舞起来威力非常大,夸张点说可以砍得敌人“人马俱碎”[注42]。不过使用陌刀对身体条件和武艺技术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在一支成建制的军队里,大致只给20%的将士装备陌刀,另外80%使用一般横刀。
除了这四种刀以外,唐朝还出现了一种“弯刀”,据说是从突厥等西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传进来的。这种刀的弯曲程度也很夸张,有的已经像新月一样呈现半圆线条。刀身的弧度使它在空气中劈刺时阻力较小、伤害面较大,也有利于分散传递到手腕的压力。后来工匠们就汲取了这些优点,把原本直方的刀造得有些弧度,到宋代固定流行为“手刀”,也就是现代人都比较熟悉的“大刀片子”。
一直到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向鬼子头上砍去”的“大刀”,都是宋以后固定下来的那种“手刀”。顺便说一句,唐朝那种直挺挺的刀,有不少实物传到了日本,被尊称为“唐样大刀”供奉学习,后来又发展成国际闻名的“日本武士刀”。“唐刀”算是“武士刀”的直系祖先吧。
唐军里普遍装备的武器,除了刀以外,还有一些别的,我们慢慢来看。
您放下刀,往墙上看,那一张张弓,也是每名士兵都必备的。您问这些弓为什么看着这样奇怪,又长又直,看上去像松垮垮的竹条一样。哈哈,那是因为它们没有上紧弦啊。
非战斗状态的弓,为了保持它的弹性和耐久度,一般都是松了弦存放的。《唐六典》里记载了四种弓:长弓、角弓、稍弓、格弓。
这其中,稍弓是一种利于近射的短弓,格弓是仪仗中用的有彩饰的弓,都不常用也不常见,我们不管它们。有实战意义的是“长弓”和“角弓”。
“长弓”是步兵用的,形体较大,用桑、柘等木材制成,射程很远。“角弓”则是骑兵用的,比较短小一些,是用筋、角制成的“复合弓”,一般来说骑射手的射程要小于步弓手。
每个士兵都要自备一张弓、三十支箭和一个装箭的挎筒(当时叫“胡禄”)。箭也有四种:竹箭、木箭、兵箭(能射穿铠甲的钢镞箭)和弩箭。
“弩”和“弓”虽然都是远射兵器,但样子不一样。弓主要依靠士兵的臂开合瞄准,而弩是有机械装置的,制造技术复杂、射程远、杀伤力强,但是成本高,所以在唐军里没有大量装备。一支军队里弩的数量只有弓的20%,而且官府禁止私人拥有弩(不禁弓)。
第三种唐军将士的标配武器,是“枪”。
不是现代的手枪、机关枪啦,唐代连火药都很少见……这里说的“枪”,就是一根长棍子,棍头装个尖锐金属头的那种,步兵用的“木枪”一般就是这样。所以唐军里的步兵是远射(弓)、远战(枪)、近战(刀)三种兵器都要配备的。骑兵用的“枪”要更粗大更锋利些,叫“漆枪”“马矟”或者“槊”,因为他们主要的马上作战方式就是高速冲撞对方,远远地一枪刺去将对手击落马下。在骑兵盛行的唐代,无数著名将领都以“马矟”为自己的主要武器,比如唐初的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
也是因为马矟威力巨大,所以跟矛、铠甲、弩、具装铠(马穿戴的甲)一起被列为禁止私人持有的武器装备,在您家搜出这些来就可以治您的“谋反”大罪。相比之下,弓、箭、横刀是要求每个府兵都自己准备带着从军的。
由士兵个人携带的攻击武器,大致就是这些了。此外还有一些大型攻城武器机械如床弩、冲车等,跟个人关系不大,我们先不说。下节来讲讲您将要使用的盾牌和盔甲。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杨泓.古代兵器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杨泓.中国古兵器论丛(增订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刘秋霖等编.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钟少异.金戈铁戟——中国古兵器的历史与传统.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注42:出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
严禁白衣飘飘上阵单挑,烧了武侠小说去买甲吧【盔甲装备】
大漠苍莽,风沙漫漫,两军对垒,人喊马嘶。
突然间,己方阵营里跃出一名英俊少年,几个起落纵入敌方阵中。只见他长发拂风,一袭纤尘不染的布衫,赤手空拳,白衣飘飘,如蝴蝶穿花般在敌阵中掠动,掌风到处,敌军人马惊呼倒地,一时间阵脚大乱……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