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定居指南_森林鹿【完结】(66)

阅读记录

  下一节我们就从这些最基础的工作开始体验。

  本篇主要参考资料&深度了解推荐:

  刘琴丽.唐代武官选任制度初探.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许友根.唐代武举初探.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注41:关于此处提到的“勋官”“散官”等称呼,可以参考《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第七章内容。

  这直不笼统的东西是刀不是剑,请先学会认兵器【兵器】

  踌躇满志打算投身军旅大干一场的您,准备好从基础做起了吗?什么?您说您有过大学军训经历,又看过无数篇啥啥网站上的白手起家一统天下军事文章,区区唐朝军队应该难不倒您?呃,有这种念头,您就等着吃苦受累被嘲笑吧。

  别的不说,您先跟我进兵器仓库瞅瞅。

  看这柜子里满满当当一大束连柄带鞘、通体长直的兵器,您认得这是啥不?可以拿起一把来看看,握住手柄,木鞘或皮鞘有一米多长,直不笼统毫无弯度弧度,您大概就脱口而出了:“龙泉宝剑!”

  我就说你会闹笑话嘛。把兵刃从鞘里抽出来看看吧,一泓秋水似的亮晃晃钢制长条,只有一边是开刃的,另一边比较厚,刃头也不是尖锥状,而是整体成一个钝角。

  这种一边开刃的兵器,我们一般叫作“刀”,而“剑”是两边开刃、刃头尖锐的那种。当然也有个别特例的“单刃剑”“双刃刀”什么的,那些我们先不用去管,只说唐朝最普遍的大路货。

  您抬眼看看这间大仓库里,目光所及之处,一捆捆一束束类似长度的随身直鞘兵器,随手抽些出来,几乎全部都是刀,见不到什么“宝剑”“神剑”。为啥?因为这里是向军队配发的实战型兵器库,不是什么文人贵族玩高雅的藏品库。

  在我们唐朝,军队里装备的武器,“刀”占了绝对份额,可以达到每人至少一把的普及率。而“剑”已经基本上退出实战行列,沦为装饰品和道士、舞者等特殊职业的工具了。

  您说这个您不信?因为大量唐朝的诗文里反复出现的还是“剑”这种有品位的武器,比如太宗李世民陛下就经常自夸“我提三尺剑平天下”什么的,诗仙李白也自称“十五学剑术,遍干诸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还有“裴将军舞剑”“公孙大娘剑器”,皇帝和高官大臣们穿正式礼服的时候也要佩带“玉具剑”“金装剑”之类,总之这种兵器的露面机会还是很多嘛。

  是啊,确实很多。但您仔细看看,这些差不多都是礼仪装饰、文人小资抒情言志以及艺术(和宗教)场合的事,表达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而没多少人真正拿着剑来打架。唐朝人不傻,大都知道真打起来剑远远不如刀实用,所以在正经需要动手的时候,刀的出场率要比剑高得多。

  “剑”这种优雅贵族化的兵器,在唐朝沦落到装样子的地位,是稍微悲催了点儿。不过它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徒有其表华而不实,在西汉之前,人家确实曾经是军队大量装备的实战兵器之王呢。

  当然剑也不是出现在信史里的第一种实战兵器“一哥”,在它之前,还有“戟”。

  您还记得春秋战国及以前的时期,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什么吗?对了,是“车战”。所谓的“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就是以战车数量来定义国力强弱。那时候战士们站在车上相互隔空打架,所以最趁手好用的兵器,是杆子长、杆头有勾拉刺杀利刃的“戟”。一辆车上同时载有几名战士,有人负责挥戟过去勾住对方战车,其他人负责劈杀,分工合作。

  后来随着历史发展进步,“车战”这种笨重高耗能的方式渐渐退出舞台,各国军队都变成以步兵为主。短兵相接,长杆的戟也不合用了,跟战车一起成为古董,这时候锋利趁手的“剑”开始统治各国军备库,时间大致是从战国到西汉中期。

  为什么是剑而不是刀呢?这两种兵器的长短差不多呀?

  那是因为西汉之前,冶铁技术还不太发达成熟,铸造武器的材料仍然是以青铜为主。青铜的特性是熔点低、坚硬、耐磨、耐腐蚀,但是韧度不好,比较脆弱容易折断。

  我给您找一把剑,您拔出来看看它的模样:头部尖利,两边开薄刃。如果对面来了敌人,最顺手省力的用法是平推剑身去“刺穿”对方,让对方流血致死。这种方法也让剑不那么容易被折断,所以“青铜剑”这种兵器就很实用。

  您再看看旁边的刀:刃薄背厚,从力学角度讲,适合举起来当头“劈砍”,往往一刀下去敌人立刻报销掉,是比击刺更有效率的战法。但是“当头劈下”的后果是容易把刀刃直接砍断,所以在以青铜为主要原材料的时代,“青铜刀”报废率太高,就不够经济实用了。

  到了西汉中期,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成熟,铁刀钢刀的韧度比青铜刀好得多,能够承受住更大的压力,成本也更低。而与造剑相比,造刀只用磨削一边刃,对刃头的锋利度要求也降低了,加工简单,又便宜又好用,何乐而不为?

  同时,西汉以后,骑兵这一兵种也越来越重要。战士们骑在马上冲向敌人,冲量很大,格斗时双方交手的力量更强,对兵器的韧性要求也更高。这种情况下脆弱的剑就更加不合用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森林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