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民国_郭娟【完结】(34)

阅读记录

  作家们,母亲们

  研究作家与他(她)们母亲的关系,应该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有“圣人”之誉的胡适,幼年时期也曾十分顽劣,他一度觉得自己的老子死了,没人管他了,所以很是张狂,结果被他孀居的母亲拧肉——在他的自传《四十自述》中有详细的记述。他母亲从不当着别人的面打骂他,给他留着面子,等到半夜三更再教育他,罚跪,或拧他的肉,不论多疼也不许他哭出声。为了他学习好,胡适母亲总是多给私塾老师钱,老师自然格外用心给胡适“吃小灶”,胡适的学业因此进步很快,朱子的《小学》,老子的《原学》,《幼学琼林》以及“四书五经”……一路读过去兴趣盎然,而他的同窗学友还拿着一封信,在问他“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呢。成年后,胡适感念他的母亲既是慈母又是严父。

  胡适与鲁迅、茅盾等那一代许多作家一样,对母亲最大的服从是违背自己的心愿、接受了旧式婚姻。告别外国女友韦莲司、中国表妹曹佩声,胡适对于文盲且小脚的太太的接受,有一点“痛并快乐着”的意味,颇具改良主义的折中的喜剧色彩。婚姻是旧式的,婚礼却是“文明”的,西式的,胡适一身西装而非长袍马褂,江冬秀花袄花裤代替了凤冠霞帔,新郎新娘相对三鞠躬,就算礼成。胡适在婚礼上还一通演讲,提倡革除旧礼节等等。这个新潮的文明婚礼让家乡父老颇感稀奇,议论纷纷,一时传为笑谈。婚后,胡适还作了好几首白话诗,都是旧体诗中赠内、寄内那一类,显得夫妻融洽,让一直担心的母亲颇为欣慰。

  胡适的小脚太太倒也颇有本事。她做得一手好菜,不仅管住了胡适的胃,也让胡适周围一班朋友如徐志摩等吃得嘴软,“大嫂”叫得欢,同时暗忖这旧式夫人毕竟也有新式夫人大抵不具备的种种好处。胡适曾公开表扬自己的夫人,说最让他敬重的是江冬秀反对他做官,希望他一心做学问这一点上。似乎他的旧式婚姻建立在这个敬重之上。像胡适这样游走于政、学两界的人,做学者,兼做“王者师”,也是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学士的老路,不论是替政府帮忙还是帮闲,估计在兴头上干得欢时是不会在意家中夫人有何意见的,待到意兴阑珊、没滋没味还惹得一身臊时,不免想起老妻曾经的劝解,于是拿夫人意见来说事而已。

  有人说,胡适写日记时都在端着做圣人,给人看的都是他想给人看的。有点像他母亲半夜三更拧孩子,他的婚姻围城里是何种情形,外人怎么知道。有史料披露,胡适的婚姻也建立在江冬秀的“厉害”上,江冬秀一度扬言要杀了她与胡适的亲生的两个儿子、然后自己上吊,吓得胡适赶紧收起花心,回归家庭。所以,有“敬”,亦有“威”,维持着旧式婚姻白头偕老的佳话,晚年的胡适也还能笑眯眯地为牌桌上的太太沏茶倒水。

  执拗、强硬的鲁迅对于旧式婚姻的妥协,全部原因在于那是“母亲给的礼物”,他只好接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这首每每被人提及的著名诗篇,其前三句有人就解作无可奈何接受了旧式婚姻的鲁迅之悲愤、惨伤、荒寒之心情的写照。在遇到许广平之前,鲁迅是打算陪着小脚夫人“做一世牺牲”、“完结四千年旧账”。鲁迅一直认为在进化的路途中,他自己这一代人是“历史的中间物”,其历史使命是由自己承受几千年旧道德的沉重与残酷,“肩住黑暗的闸门,放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他太懂得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故此也明白、体恤母亲的心意。既然朱安是母亲给予的礼物,而且朱安自己也是历史牺牲品,那他就只有好好供养,经济上的供养,当然也有淡然的客气——比如他外出归来买几样点心,先送去请母亲品尝,再让朱安挑几样,然后才拿到自己房间里——但是,在旧式婚姻中,鲁迅从来没有付出自己的感情,这是不同于胡适的决绝。

  考察鲁迅与母亲的关系,其家庭日益困顿、破落的大背景是关键。祖父的入狱,父亲的病与死,族人的白眼,作为长子的鲁迅,在小小年纪时就分担了母亲的愁苦。所以读鲁迅的文字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一个深沉的有担当的父兄形象,因为鲁迅没有经历过青春的飞扬;而另一方面,鲁迅对于他的母亲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孝子。

  只因母亲喜欢看旧小说,新文学家鲁迅就四处收罗,买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美人恩》之类给母亲;因为天气冷,母亲爱吃的应季的笋干寄迟了,也要在信中报告一下。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抬头总是恭敬地写着“母亲大人膝下敬启者”。为了慰藉母亲喜爱孙子的心情,鲁迅几乎每封信都用一番笔墨写海婴逸事。如“海婴很好,脸已晒黑,身体亦较去年强健,且近来似较为听话,不甚无理取闹,当因年纪渐大之故,惟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颇为费去不少工夫耳。”又如“海婴很好,每天上幼稚园去,不大赖学了……他什么事都想模仿我,用我来做比较,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爱漂亮,要穿洋服了。”这样轻松休闲的笔墨在鲁迅是不多见的,透露着融融亲情。

52书库推荐浏览: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