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苦旅_马伯庸【完结】(84)

阅读记录

  10月25日 周六 宝鸡 晴 至 西安 晴

  宝鸡的口味,和这片甘陕大地上的人民一样,朴实、呛辣、酸爽。

  由于有“地头蛇”的引导,我们这顿饭吃得酣畅淋漓。

  油饼卷辣子、老碗鱼和臊子排骨,以及各种臊子面!

  先说油饼卷辣子,这个油饼无限接近我之前提过的脂油饼,相较那个要更薄,油更少,没有葱花香。但油润的味道不变,香脆的口感更胜一筹。挖一勺随饼端上来的碧绿的小尖辣椒炒肉末,卷进饼中扔进嘴,酥脆的口感如同个炮仗一样在口腔里炸开,每一次咀嚼都会弥漫出一股尖辣椒的浓香。

  再说老碗鱼,昨天晚上就想尝尝这道菜,但我们去酒店旁的小馆子点它的时候,店家说已经卖完了。也许是天意,如果昨天在那家很随便的小饭馆点过它,那今天必然会错失这道经典的菜式。

  辣、麻、咸、鲜。

  老碗鱼的卖相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点像水煮鱼,主料一般是鲶鱼。

  鲶鱼的油脂重,肉块厚,没有刺,除了土腥味重一些和长得难看一点以外全无缺点,是最适合这种浓郁做法的鱼类——在我看来,贵价的黑鱼也无法超越它——用花椒和辣椒的味道掩盖掉腥味之后,每次从那个如脸盆一般的老碗中收回夹着厚实鱼肉的筷子,都是一种无上的享受。

  老碗鱼的汤汁比水煮鱼的味道更加丰富:先拌上干淀粉,再用油煎过的鲶鱼,鱼皮外面微微结上了一层硬壳,可以阻止汤汁更多地渗入鱼肉,这样在品味香辣的同时,也不会错失鲶鱼本身的香气。在那个碗里赤红的油汤之下,还埋藏着菜花、青笋、腐竹、豆腐、木耳等底料。这些配料以“脆”字为基础,和绵软鲜香的鲶鱼肉相映成趣,远超水煮鱼配的豆芽或者青笋。

  最后怎能不提臊子面?

  臊子面是因为陕中独有的肉臊子而得名,但也有说是“嫂子面”的转音误读,出自早年间某人嫂子的手艺。

  宝鸡本就是岐山臊子面的原产地,这顿饭肯定也少不了臊子面。在“地头蛇”的推荐下,店家端上来数个小碗,每个碗都是不同口味,以及因掺了菠菜汁、胡萝卜汁等天然着色物而呈现出缤纷颜色的面。

  这让我们一次尝尽了岐山面的“面白薄筋光,油汪酸辣香”。

  吃岐山臊子面,讲究的是“吃面不喝汤”,所以欲品汤汁的绝妙,就得配上那一盘和汤汁同味、入口即化、酸香可口的臊子排骨。

  吃口面,夹块排骨,聊聊从成都到这里路上的囧闻,展望下午将要去的五丈原。

  这一餐饭,庶几无悔!

  后记:三国圣地三国梦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自此而后,弹指一瞬,便在这里晃过了八年寒暑。在祠堂内混饭,朝夕与先贤共处。春游海棠,夏赏荷花,秋有金银双桂,冬来蜡梅飘香。闲来无事,池塘喂喂锦鲤;繁忙劳作,权当松活筋骨。这倒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旁边的锦里古街,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吃喝玩乐一应俱全。小吃街里的美味让吃货们流连忘返,结义楼里偶尔听听川剧,看看变脸,再泡上一杯清淡苦香的竹叶青,也颇为悠然自得。酒吧一条街上有家煮酒坊,二楼阁窗边上,要一斤梅子酒,一斤桂花酒,一碟酱牛肉,一碟茴香豆,三五知己在清风雅静夜色中,看着熙熙攘攘的锦里人群,探讨着茴香豆的“茴”字到底有哪四种写法,总在不知不觉中饮至微酣……

  每每清晨,在各位英雄的塑像前溜达溜达,虽感觉历史离我们很远很远,但英雄却总离我们很近很近……

52书库推荐浏览: 马伯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