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回看到一则低级趣味且隐藏尖锐的功利主义的新闻,我宁愿仰望星空。仰望星空不只使人着迷,它帮助你脱离世间交错的嫉妒、物质渴望、功利主义。我始终对无尽的宇宙充满向往,在万星点缀下撷取苍穹之梦美妙的瞬间,我知道那才是真实的世界。世间所谓的成功,反而是人为编织的虚幻,远比遥远的宇宙更虚幻。
但成功永远
只是一时,
没有人会事事“成功”,
更没有人会一生都
“成功”。
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我,害怕成功。”人每经历一次身份地位的变化,就是一次人格考试。成功具有欺骗性:人一成功,往往忘了自己是谁。所以成功是你在大环境下活力减弱的前奏曲,它的下一个篇章,就是失败交响曲,而且可能震耳欲聋。
当我们把自我认定依赖于他人的眼光时,就注定是脆弱的人了。事实上,正因人们活得太脆弱了才需要许多物质包装自己,活得太脆弱了才需要对外界撒谎,甚至对自己撒谎。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事,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好似在创造历史,有人好似在毁灭历史。而历史往往也在莫名其妙之间,成全或抛弃某些人,包括曾经的英雄。尽情嘲笑吧,嘲笑那些“失败者”;尽情嫉妒吧,嫉妒那些“成功者”。你的人生在秋千的两端摆荡,虚耗,发泄,一分一秒,一天一年过去了。而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每一分钟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
上帝给了你生命,你仍然活着,却始终摆荡于“渴望”与“嫉妒”、“愤怒”与“沮丧”之间。你,活得好吗?
下决心好好度过每一天吧,别再当别人心目中的好演员。
丢掉“成功”的渴望吧!因为无论你人生成功或者不成功,到头来,一切都是戏一场,而了不起你只是功利体制下戴面具的成功傀儡。
脱掉面具!好好活在自我价值之中,别再想当别人心目中的好演员。命运无论是恩宠或苦涩,受之泰然,自在圆满,等生命终了告诉自己:我,不虚此生。
[1] 阿兰·德波顿(Alain deBotton,1969—),出生于瑞士、现居英国的作家、电视节目主持及制作人。二○○八年创立教育组织“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期许透过文化找寻生活智慧。著有《爱的进化论》《无聊的魅力》《宗教的慰藉》《艺术的慰藉》等。
被讨厌的勇气
你害怕“被讨厌”吗?
我想多数人都非常害怕“被讨厌”。正是这样的恐惧,让另外一项广为人知的人生座右铭:“做自己”(Be Yourself),成为空中楼阁。于是众人皆是,我亦是;众人皆非,我亦非。无论你伪装成多么独立思考的模样,多半时刻,你只是人海丛林中的一片叶子。
近日阅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作者为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及撰稿人古贺史健。岸见一郎为维也纳心理学家阿德勒[1]的信徒。书页封面上写着一段小小的话语:“所谓的自由,就是(不怕)被别人讨厌。”“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
阿德勒学派相信所有人生的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割舍别人的认同是一个人获得自由重大的功课。
所谓的自由,
就是不怕
被别人讨厌。
人需要他人的认同,或者更直接一点挑明,人为什么害怕“被讨厌”?岸见一郎的解释非常无情,因为多数人没有能力把“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分离。从某个角度看,站在潮流一方或者符合父母、社会的期望,是件“很过瘾”的事。但这是一个陷阱,当你小心翼翼保护瓷娃娃般非常易碎的“人生形象”时,你其实正在失去你自己。你过的是别人的人生。
这一生,你不过是为了满足他人期望而活的傀儡。
在社交网络牢牢包围众人的年代,阿德勒的思想非常值得被重新阅读。他诞生于一八七○年,一九三七年二次大战爆发时过世。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者,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三大心理学家。他的许多研究往往提出不同于一般人成见的解释:例如一个不断强调创伤经验的人,是因为他知道借由反复诉说创伤,可以得到周遭朋友家人的同情,因而获得某种“特别待遇”、逃避责任。因此创伤不是重点,想要获得“特别待遇”才是目的。否则如何解释相同创伤经历的人,为何有的处之泰然,有的好似“永远走不出去”?身为心理学医师的阿德勒面对病人,常常先挑明“逃避”的目的,而不让对方胶着于往事叙述。对阿德勒而言,“过去”已经过去,在时间轴里早已消失,只存于记忆中。选择让它“长期”活下来,还是选择让它“消失”,不过一念之间,而转念的旋轴是他的创伤目的。不想以此为借口的人,会选择渐渐遗忘。
阿德勒的年代没有电脑,当然更没有什么社交网络、Facebook点赞。如果晚生一百年,他可能可以对我们现在不只被家人、同辈,而且被社交网络高度包围的人际关系提出更杰出的言论。甚或他会设计一个网页,不只可以按“赞”,还可以按“讨厌”……然后告诉众人,当你的“赞”愈多,你愈危险;如果你得到的“讨厌”很多,不用伤心,可能仅仅代表你比别人活得“自由”。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