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生活还给自己,给日子喘息的空间,不要着急,试着一步一步来,一日一日过,尤其不要放弃对周遭景物的眷爱。
巧克力公主
如果我死亡之前,人们问:“这一生你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我的回答可能是:“选择热爱巧克力。”
人的一生难免历经伤害、挫折、出卖、耻笑……快乐是短暂的,平庸是日常的,伤心反而是经常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留住快乐的感受能力,远低于人对悲苦的记忆。于是太多的文学家以“悲苦”为其创作主题:“让以前的事都过去吧,和以前的世界一刀两断吧”(陀思妥耶夫斯基),“你知道自己再也不能虚掷这个由反复无常的命运送来的人生;不出五年或者甚至六个月,这一切都会过去。生活是单调的、灰色的,而快乐是珍奇且稀有的;惟死亡是漫长的。”(毛姆)……这些灰色的书写一直是文学的共鸣点,原因是人一定有挫折,公主也避不了;另一个原因,人遗忘痛苦的能力很低,所谓“爱情很短,遗忘很长”。
不只文学书写多着墨于悲伤,佛经里也告诫人得修炼“生命无常”。
“命运的波澜,最终最曼妙的风景,终究只是内心的从容。”
但说来容易,人依赖什么换取从容?一般的答案是时间,或者顿悟、信仰。但我的答案加了一项,对巧克力的热爱。
巧克力的发现上溯玛雅文化,全面发展于西班牙巴洛克时代。当时一场西班牙公主盛宴上,“端上来的巧克力,每一个瓷杯皆镶饰黄金,有冰的巧克力,有热的巧克力,另一种加上了牛奶和蛋。配着小饼干、小面包一起尝食……当然也有人习惯性地加入胡椒(吓人!)及香料……”
十七世纪,制作味道良好的巧克力,尚是一项高度机密。托斯卡纳大公爵科西莫三世[1]一生握有数种“香草巧克力”配方的秘密,他自西班牙带回相关的配方后,拒绝告诉任何人。他家中的盛宴提供充满香气(紫罗兰花、茉莉花,甚至产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麝香……)的巧克力。当时佛罗伦萨的朋友形容其香料巧克力,只要一克,即可使几百万平方呎的空气,充满香味。“人醉其间,颂赞回响……神祇万岁……”
大公爵这一生必然是幸福的。他拥有幸福的配方,依心情喜好更换其味道。不需要村上春树这些叨叨絮絮的悲凉语句,他死前先尝饮了一杯“伟大的巧克力”,然后嘴角上扬,欣然中,断了气。
好在大公爵生前虽独揽,死后尚大方,遗嘱里把秘方给了博物学家瓦利斯纳里(Vallisneri)[2]……从此巧克力征服佛罗伦萨,关于巧克力的各种颂赞咏叹调,开始流传于地中海。
命运的波澜,
最终最曼妙的风景,
终究只是
内心的从容。
我的巧克力“爱人”不只关乎贪食,还有着高度的医学理论基础。史塔普博士[3]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年,但他被称为“巧克力艺术大师”,也因为他,巧克力在英国精神医疗史上拥有一席之地。史塔普颂赞巧克力可以治疗“突发性的歇斯底里、忧郁症、情欲挫折……严重发麻的现象……”,他的论文使巧克力在伦敦城内长期奇货可居。巧克力是爱情、是催情,也是治疗情伤、忧郁、歇斯底里、挫折的最佳良方。
记忆所及,我和巧克力的渊源来自与“陌生”母亲的邂逅:当时台湾洋货奇货可居,妈妈有位好朋友在中山北路美军顾问团上班。母亲的好友总是为她购买M&M巧克力寄给台中未谋面的女儿。每回包裹打开,五颜六色,含嘴中,温润如阳光,暖暖细细,兴奋愉悦之情油然而生。母亲不在身边,她的巧克力就是我最完美的母爱……当时从小被外婆养大的我,口头禅即是“我的妈妈是巧克力,我的爸爸是可口可乐”“他们不像其他的父母会打骂唠叨小孩,他们永远只给我爱和信心”。后来我长大,进入复杂的成人世界,很长一段时间帮助我度过“痛苦”“伤心”的方法,即是当晚入睡前吃一片巧克力;太气了就愈吃愈多,一晚吃掉一整盒。气罢了,睡觉!明天朝阳升起,又是新的一天。
人醉其间,颂赞回响……神祇万岁……
命运的波澜,最终最曼妙的风景,终究只是内心的从容。
其实我们人生中,所有的故事都只是时间中的一个停顿,一切意义只在发生的那一刻。但人的记忆、自尊心、怨怒……把它拉长了。
在世间找一个你钟爱的食物,追寻它的历史,跟着它的足迹去旅行;了解它,深情地爱着它。味蕾的世界只有肥与不肥的抉择,没有背叛、没有虚假,它是历史,它是家族记忆,它是爱的代号,它是朋友,它是永远最好的伴侣,而且可以陪你到死。
搁下无病呻吟的短句,享受当下的食物嘉年华。
今夜我将再度拥抱巧克力。古典食法:液体、热食、暖烘烘、镶金的梅森(Meissen)瓷碗杯。我不是公主,但今夜我也是公主。Bye。
[1] 科西莫三世(Cosimo Ⅲ de'Medici, 1642—1723),托斯卡纳一六七○至一七二三年的统治者。
[2] Antonio Vallisneri(1661—1730),意大利医学家、博物学者。
[3] 亨利·史塔普(HenryStubbe, 1632—1676),英国医学家、物理学者,著有The Indian Nectar, or A discourseConcerning Chocolate,是第一本有关巧克力的英文专著,试图厘清大众对巧克力医学用途的误解。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