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悦哲学_陈文茜【完结】(3)

阅读记录

  记得几年前,在台北与城邦出版的何飞鹏相聚,不知怎么,说到了这位当时还未谋面的大姐大,何先生说,华人世界里,有人深喜欢她,也有人超级不喜欢她,可是如果哪天少了陈文茜,不是缺了一个人才,而是缺了一个物种。

  给逆境中的你

  生命短暂而美好,

  没时间纠结,

  没时间计较。

  谢谢你伤害了我,伤害本来就是人生常态,工作、爱情、亲情、朋友。悄悄告诉你,那些因伤害带来的痛苦,增加了每一个人的见识,让我们成长。无形中它雕塑了我们的生命刻痕,当有一天我们可以微笑地看着这些刻痕且不觉得它痛时,我们已是不同的人了。

  二○○九年底,我在某种心境下,写下了此段文字。它看似超脱,但其实只是做到了“解脱”,我并没有从一场生活逆境中得到多大的智慧。

  二○一○年底,一位朋友遭受所谓“不白之冤”,她是台北市的前副市长,在大选之前,同时遭受党外及党内高层的斗争,后者尤其令她寒心。在此之前,她领着一笔不大不小的公俸,每日睡眠不足五小时,兢兢业业地尽责工作。她从高位跌下来了,辞职,而党内高层及舆论仍未放过她,继续“追杀”。

  她每日夜里电话中向我哭诉,愤恨不平,足不出户,关闭自己。于是我请她至我的山中书房,告诉她这里有几辈子都读不完的书与听不完的音乐,有一张安静的书桌。我告诉她坐下来,就是宁静,并劝她:割掉缠缘吧。但她仍无法安静,心仍不平。

  你以为脚踩的地狱,其实是天堂的倒影。

  生命短暂而美好,没时间纠结,没时间计较。

  于是我带着她拜见星云大师。大师听完她的泣诉,没有根据其中事理多做议论,他教导了我们一门宝贵的功课:“逆境哲学”。

  星云法师幼时家境贫困,母亲忍痛含泪把他送进庙里,盼住持收养这个孩子,让他可以存活下来。有日住持赏星云几颗豆子,对于一生未尝美味食物的星云,那是何等的恩赐。孩子跪恩师父,师父告诫:“你虽因贫穷来此,师父盼你此生弘扬佛法。”星云当场答应了师父。

  在扬州的寺庙待了一段时间,师父把年幼的星云带至南京交付给一名大和尚,并告诉星云:“这里才是你习佛的好地方。”师父才刚走,大和尚即开始考问星云:“你为何来此地?”星云答:“我师父叫我来的。”一阵藤条鞭打,大和尚怒斥:“一个习佛的人没有自己的归心,师父叫你来,你就来吗?”接着大和尚又问了第二回:“你为何来此地?”星云想了一会儿,改口答:“我自己想来这里习佛。”大和尚藤条鞭得更大力,骂:“出家人,岂可说谎!”大和尚再三问:“你为何来此地?”星云想第一题答案不对第二题也错,于是沉口气回:“我师父叫我来,我自己也想习佛,因此来了此地。”藤鞭垂落数十下,打得星云痛不欲生,滚落满地,大和尚斥:“如此幼小,竟如此滑头!”

  当日夜里满身是伤的星云,想不透疼爱他的师父为何把他带到如地狱般的大和尚这儿;想起妈妈告别时的眼泪,自己也忍不住放声大哭。

  突然之间,大和尚推门进来,星云吓得跪到地上。大和尚与下午初见面时表情截然不同,满脸慈祥。他带着伤药,先为星云涂伤,接着告诉星云:“孩子,你下午说的,没有一句话是错的。”“我教你的这门功课叫逆境。什么是逆境,就是生命无常;你遇到了困苦、灾难、不平、劫杀、死亡……那都是命运,不因为你做对了什么,就可以逃开;不因为你做错了什么,才受到惩罚。”“接受逆境,才能克服命运,克服它带给你的痛苦。”

  星云大师的教诲,我至今难忘。谁能不迟不早地理解逆境哲学,逐渐对生活的冷酷与不幸坦然接受,谁就是“得道之人”。此生他注定不会痛苦于太多事,也不会过度在意太多人。所以遇见逆境不是不幸,相反,它对任何一个人都是非常必要的,一个人在逆境中的体悟,决定了这个人和其他人根本的不同。

  没有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成长的过程总会跌跌撞撞,我们可以痛,可以悲伤,可以大哭,但别耽溺悲伤太久。冷静时候,不妨想想,这道伤痕,能为我留下什么?

  人生一路上我们听说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只因我们太执着相信命运公平,也太执着于自己的得失;我们经常看到“生命无常”四字,却从未真正体会其中的深奥道理。

  人那么有情,那么肯定,那么慷慨,却又对命运那么苛求。人的世界,最缺的是豁达,豁达地与命运相处。走过逆境,学习接受,不只是遗忘;就像走出了隧道,别懊恼或者悔恨。记得命运起伏由不得人,时光也不等人,时光很脆弱,它禁不起你来来回回的辜负。当你遇见黑暗时,请坦然地一步又一步走出来,然后你会看到光明。如果你一直停留隧道之中,那么逆境给你的黑暗,便没有休止符。但那不是命运对你残酷,而是你选择了残酷;因为是你,让自己停留于黑暗之中。

  逆境有时是人生最曼妙的风景,面对它的最好方法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对待逆境,你只能淡定以对,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便是你能坦然面对逆境的另一个名字。

  一辈子没有遇见逆境的人,换一种说法,可能不是幸运;所谓“人生胜利组”的人,当他愈到生命尽头,他会活得愈危险。一个人一生都是顺境,他如何接受死亡?接受消逝?接受无我?多半他只能在晚年时,恐惧地活着。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文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