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从十瓶酒精的麻醉中清醒过来时,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政府,敬佩高层领导的冷静睿智和高瞻远瞩,敬佩他们最终没有听从大众舆论的呼声。无论美国多么可恶,无论美国佬 的暴行对我们的伤害如何巨大,我们都不能和美国开战,否则中华民族就会雪上加霜,不但挽不回面子还会蒙受更大的损失。如果响应民众的呼声,中美走向战场,我们拿什么和美国打杖?下面我们推论一下开战的结果:
中美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的两端,两国相距一万公里。一旦两国开战,陆军派不上用场,只有依靠空军和海军。我国的海空军不具备远洋作战能力,我们一架飞机也飞不到美国上空,一艘战舰也接近不了美国的海岸线……而美国的海空军可攻击全球的任何一个目标,其航空母舰战斗群可直接进入我国的领海,沿海的工业区进入其火力范围;远程轰炸机和巡航导弹可深入中国内陆,很容易找到打击目标。战争的结果将是美国本土没有一声炮响而我们的国土则硝烟弥漫……中国的经济重心在沿海,沿海是中国的经济命脉。这些地方位于承受打击的最前沿,在战争中将会遭受巨大的破坏。一旦沿海经济区被摧毁,除了经济发达的地区受损失外,内陆次发达地区的经济也会大受影响。因为内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沿海经济,农税的绝大部分就是打工仔从沿海带回来的钱交纳的。沿海工业被摧毁后,打工的内地农民只好空手返乡,无钱缴纳农税,靠这些钱发工资的部分公务员就发不出薪晌……国民对战争的实力并不了解,他们认为很容易打败美国的,就象当年毛泽东在朝鲜打败美帝一样。一旦战争拖延下去,国民的生计受到影响,又会张大嘴巴骂政府没用,并且骂得更响……
也许有人会说到关键时刻我们可以动用核武器?核力量我们和对方相差更远,我们只有近400枚核弹头,其中只有近20枚核弹头能够利用洲际导弹打到美国的洛杉矶,即使打到美国也会被其更为先进的反导弹武器截留。美国的核弹头则有七千枚,且具备精确的远程运送能力,我们则没有反导弹技术。
由此可见,我们的政府没有和美国开战是明智的!不但不能和美国开战,连一气之下断交也不妥,因为我们还需要利用美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完成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有一个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我们的经济。如果说和美国断交将使对方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失去一个强大支持者的话,中国也同样失去了一个更为强大的盟友。最好的策略是忍下一口恶气,用文明的手段提出抗议,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使美国陷入孤立。然后尽可能地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来服务我们的经济建设,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等到我们拥有更为强大的航母战斗群和更多更厉害的远程轰炸机时,再回过头来报一箭之仇也不迟。那时我们照样可以把导弹投向对方的大使馆,然后分辩说投错了。
上面的事例说明了这样的一个事实:中国人在国际冲突时总习惯保持强硬的姿态,认为对外强硬就是爱国,反之则是卖国。这种倾向是很有害的,直接的后果是使国家和民族付出更大的代价,代价的惨重上面已经列举了一些。中国人的强硬心理由来已久,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并酿成一个又一个无法挽回的灾祸。明朝末年,崇祯皇帝朱由检被山崩地裂的农民大暴动搞得焦头烂额,这时东北象巨魔一样兴起的后金汗国又侵占了明帝国的东北疆土,并一再地向内地用兵,企图用战争手段来迫使明帝国签订一项有利的和平协议——接受满人用武力造成的领土变更,同时承认满洲国的合法地位。皇帝和部分清醒的官员都知道明帝国打不过后金汗国,最好的办法是暂时和后金议和,然后腾出手来平定内乱,等内部稳定创伤修复后再来收复失地(就象列宁和入侵的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一样,该和约把苏联最富裕的西部疆土,包括波兰和整个乌克兰全割让给德国,使红军得以集中力量专门对付沙皇残余势力在国内发动的武装叛乱)。可包括皇帝在内的高层统治者害怕国民给他们加上“卖国”的罪名,没一人敢率先提出议和一事,全用强硬的豪言壮语来表明自己的“爱国”。朱由检有一次问进京抗击后金的总兵卢象升是“主和”还是“主战”,卢象升慷慨激昂地回答:“我主战!”。没几天他就死在和后金作战的前沿。一年后,明帝国被农民军推翻了,满洲人又入关把农民军打败,把整个中国置于它的殖民统治之下。中国人在异族的奴役下当了近三个世纪的亡国奴。因为害怕背负“卖国”的罪名不肯放弃日后还可收复的部分国土,最后把整个中国都丢失了,这就是不理智对外强硬的代价。读者认为这是“爱国”呢还是“卖国”呢?
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义和团”运动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不该强硬的惨剧。
基于“强硬即爱国、妥协即卖国”的民族心理,签订和约的外交官可就倒了大霉了,没有几个不因此蒙受不白之冤的。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晚清的北洋大臣李鸿章,他的真正罪名应该是为北洋舰队的腐败负责,使“东方无敌舰队”不该战败而战败了。可中国人加在他头上的最大罪名是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并为此背负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骂名。其实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本身并没有错,腐败透顶的清帝国在战场上一千次地证明不是现代化日本的对手,继续打下去是没有希望的,唯一的办法就是签订诚下之盟。如果李鸿章不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损失会更大。
52书库推荐浏览: 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