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十五年祭_李建军【完结】(22)

阅读记录

  路遥的创作生涯是从70年代初开始的。他在县文化馆办过文学刊物《山花》,写过诗歌、散文,并在省、地报刊上发表了处女作,还给县剧团写过剧本。那时,他已成为一名很有培养前途的文学爱好者。他十分喜爱柳青在《创业史》中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路遥的大学生活是他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洞察生活、丰富阅历、积累情感的阶段。

  第26节:第一辑历程(25)

  结合教学,我们班于1973年底编辑了《延安颂》诗歌集,于1975年采风选编了《吴堡新民歌选》,路遥是当然的主编,做了大量的整理、加工、编排工作。在此期间,由他发起并组织了"艺术走向社会的文学讲座",请省内一些作家、艺术家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作了生动的演讲,如韩启祥、白龙、田间、谷溪等,对提高同学们的文学艺术修养、鉴赏能力,起了很大作用。1975年夏,在延安、榆林报社实习,路遥下厂下乡采访了很多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搜集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他思索着,习惯地拔着脸上的胡楂,深邃的眼睛盯视着前方,他开始了艰苦的创作生活,在《陕西文艺》(七十年代《延河》的前身)上发表了散文《银花灿灿》、《灯火闪闪》、《不冻结的土地》、《黄河老水手》,特写《在火红的日子里》,短篇小说《父子俩》。这是他第一次写小说,也是他第一次发表了小说,这个小说的素材是我采写的一个小通讯,经过他的虚构,塑造了两个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要知他那时有多么的高兴:"我就不信我写不成小说,从今以后我只写小说,不再写别的了。"他给我说过这句话,表露了他对文学艺术事业坚定而执著的追求。高尔基说:文字创作是一种沉重的劳动。路遥说:"创作是愚人的事业。"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从此,他进入了艺术构思,一个社会的、时代的宏伟画面在他脑海里展开主题、人物、冲突、情节等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文学细胞活跃起来,《人生》中巧珍刷牙的细节就是在学校里写成的。路遥的上衣经常揣着一个小笔记本少半截铅笔,有空就在上面写字,那时我们以为他在胡乱画写,谁知他是在练笔,在白描,在捕捉生活,在积累素材,为构筑平凡世界的人生大厦准备砖瓦、钢材、混凝土。

  路遥是我们的班长,他热爱班集体,经常组织文体活动,喜欢篮球比赛,在球场上他那猫着腰带球,三大步单手投篮的动作至今记忆犹新。由他执笔创作的组歌《我们生活在杨家岭》,有多么的自豪,多么的动听,那嘹亮的歌声,在校园上空飘扬,在杨家岭松林中回荡。

  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一身灰的卡其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一道美味佳肴,他称它为"上等高汤","吃了干的,就要喝稀的,像水泥灌缝子一样,不灌实不成。"他的幽默引发了同学们开心的笑语。路遥嗜烟如命,不吃饭行,不抽烟绝对不行。记得一天夜里,我们在教室里看书看得很晚,宿舍早已熄灯了,这时我们带的烟全部抽完,要去宿舍取,怕影响同学睡觉,只好在教室里找烟把子撕开再卷着抽,路遥开玩笑地说:"真乃穷酸也。"他在看书、写作的时候,总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焦黄的食指与中指夹着香烟,大拇指顶着太阳穴,这已是他的习惯动作了。熬夜,是他对自己生活的创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正是他最清醒的黄金点,作品就在这时写成,早上他往往起不来,不出操,甚至不早课,但我们都理解他,知道他要干一番属于他自己的事业,就像他病中写完的自传体散文随笔一样--《早晨从中午开始》。

  路遥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以他智慧的头颅、杰出的才华、顽强的毅力,为繁荣当代中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人生》,他那《平凡的世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块不朽的丰碑。这是学校的骄傲,同学的自豪,陕北父老的光荣。

  路遥走了,他走到了另一个世界,他平凡的人生不平凡。

  1992年11月,延安

  路遥在最后的日子(节选)

  航宇

  人死了,他的灵魂还在吗?

  路遥,愿你的灵魂安息!

  --作者题记

  1

  公元1992年7月。

  这一月对于路遥来说并不美好。

  因为就在这一月起,死神在一天天向路遥逼进。

  然而,我的读者朋友们,你们能知道吗?就在这炎热的7月里,路遥显得极为匆忙,心情格外忧郁。也许这一切都与他后来查出的晚期肝病有关。

  .

  第27节:第一辑历程(26)

  其实,他也很想清静地坐下来好好调理一下自己的身体或好好吃上几顿可口的饭。但是,他知道他心爱的女儿路远和爱人林达马上就要从北京回来了。他要赶在她们回来之前,把他的那个家收拾得焕然一新。

  这一切,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为了他女儿,在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为了林达。

  因此,他不得不拼命奔忙。

  路遥住在西安,他怎么跑在陕北的延安病倒住院了。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