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_辛然【完结】(7)

阅读记录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词人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词人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词人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倦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这首词的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此词在宋元时代就已经流传很广了。

  诗人与月亮

  中国是诗的国度,自古以来,吟咏山川景物、花鸟虫鱼、风土民情、悲欢离合及评古吊今、怀念伤别的文章数不胜数。可以说人类与自然界有着天生的亲缘关系,特别是艺术家们,他们善感的心灵最容易被自然所感动。他们以天生的触角感受和描绘着这个世界,因此,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风花雪月,都成为他们描写的对象。翻开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史,不难发现,从人类发出的第一声吟唱,经过艰难的蜕变,直到今天的文学作品,月亮一直是人们吟哦的对象,并且长久不衰。

  唐诗和宋词,以描写月亮为主题的诗词竟然占到四分之一,可见人们对她的关注程度之高。在中国的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星体,它是伴随着神话的世界飘然而至的,负载着深刻而又深沉的文化内容,从而也就有了文化属性上的“中国月亮”。在月光世界里,中国人那根极其轻妙,极其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时常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地拨响。一切的烦恼和郁闷,一切的欢欣和愉快,一切人世间的忧患,一切生离死别,仿佛都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的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光世界中得到。淡淡的月光世界不仅仅反映出中国人的审美境界和意趣,也反映出中国文人的心象构成。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非常独特的地位,月亮可说是古代诗人最偏爱的一个意象。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

  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次是象征思念,月亮被寄寓了丰富的内涵,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按照闻一多的解释,这里的“月”代表的是爱心的传递。

  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瑕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类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

  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中国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艺术的人生观,月亮作为一种物我两忘契合天机的神秘启示物,也参与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塑造。“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中国人神往的艺术境界。只有那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的宝藏也。当士大夫经历了人生波折顿悟了人生的禅机,便自然而然地走向那澄澈晶莹的月光世界,希冀着“抱明月而长终”,吟风啸月成为士大夫努力追求的人格化身。一轮明月缺圆盈亏,历时邈远,汇聚着历史的烟尘,而中国人心灵中那轮艺术的明月却永远是皎洁宁静的。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许浑 《秋霁寄远》: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宋•寇准 《阳关引》: 重感叹、中秋数日又圆月。

  相见不如怀念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此调专咏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事。始见欧阳修词中有“鹊迎桥路接天津”句故名。又名《金风玉露相逢曲》、《广寒秋》等。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纤云:纤薄的云彩。

  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52书库推荐浏览: 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