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但是,他那看马注意看本质的观察方法是值得称道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
现象和本质的范畴中,现象是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浅层次
的东西,本质是深层次的东西。只有通过现象这个浅层次,才能抓住深层次的本质。
如果只停留在现象的浅层次上,就不会把人看准。如伯乐的儿子把马的额头、眼睛
等表面上的东西当做相马标准,结果相到一个大蛤蟆。
在考察人时,既要看现象又要看本质;既要看一个人的支流,又要看一个人的
主流。要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这样深层次的东西来衡量人,这样才能保证识人的准
确性。
多侧面透视,就是对一个人的考察要全面,既要看他的正面,又要看他的反面;
既要看他的现在,又要看他的过去;既要看他的本身,又要看他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把“大象”的脚、肚子、耳朵、牙齿和鼻子都摸清后,再作结论。当然,多侧面透
视,并不是不分主次地去观察一个人的所有面。如果对一些反映细节的面观察过多,
也会造成识人的片面性。宋代陆九渊在《语录上》中曾说:“蛛株而称之,至石必
缪:寸寸而度之,至丈必差。”株,是古衡制单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蛛一殊
地称东西,这样称出的一石与一次称足的一石必定有出人;一寸一寸地量东西,这
样量出的一丈比一次量出的一丈,一定会有误差。他用这个简单的道理,喻指考察
一个人,不能光从一点一滴的小处去计较,用细节以偏概全,而应当看大端,否则,
简单地把一些事端相加,得出的结论必定不全面。他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这
就是考察人必须从大处着眼,注意全面地看,只有这样,才能使考察具有科学性。
全方位透视。任何一个人,其思想璋界、性格作风、学识水平、专业能力等,
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越变越好,小才可以变大才,歪才可以变正才;有的
则由好变差,或由风华正茂变为江郎才尽。
汉代叱咤风云的大将韩信,早年家贫,又不会做买卖,常寄食于人,众人多嫌
弃他。淮阴屠户当众欺负他,使他蒙受“胯下之辱”。他后来投奔项羽,不受重用。
汉承相萧何不计其过往劣迹,慧眼识真才。发现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潜能,月下追韩
信,并向刘邦举荐其为大将军,鼓励他施展才华。在漫长的楚汉战争中,韩信充分
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为刘邦建功立业出了大力。如果刘邦总是用韩信受过胯下之
辱的往事来估量韩信的才能,而没有发展看人的慧眼,则韩信这位一代人才就会被
埋没。
从上面的事例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静止、孤立的观点看待人,会把活人看成
“死人”。只有在发展中看人,才能真正做到知人识人的客观公正。
反观今天的某些企业管理者,平时总是嘴上说自己观察人是多么仔细、多么准
确,并且总是能够首先看到下属的发展方向。这些话让手下人不免为之心动。可在
实际工作中,他们却往往总是一提到某人,就先从这个人以往的某几件事情上大肆
议论,历数他过去的种种过失,然后,就轻易地下结论说,这个人似乎也就这样了,
以后难有作为。这种用静止的眼光识人的做法,实际上是非常愚昧狭隘的。
人是在发展变化中走向成熟的,总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中增长才干,发挥才
能。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才是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因为他不仅仅是在观
察人的潜能,也是在培养人,如果总拿一个人过去的失误来判断他的未来发展,从
而否定其潜在的能力,这等于是用主观臆断来压制他的潜能的发挥,打击他的积极
性,同样也是在打击他的自信心、进取心,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和造就人才了。
其实,作为知人识人者,真正以发展的眼光来识别人,实际上也正是他自身素质不
断提高的过程。
从表情和动作上,能够一眼洞察别人的内心动机,春秋时期的淳于毙就是这样
一个高手。
梁惠王雄心勃勃,广召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荐淳于凳,因此,
梁惠王连连召见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与他倾心密谈。但前两次淳于凳都沉默不语,
弄得梁惠王很难堪。事后梁惠王责问推荐人:“你说淳于晃有管仲、晏婴的才能,
哪里是这样,要不就是我在他眼里是一个不足与言的人。”
推荐人以此言问淳于凳,他笑笑回答道:“确实如此,我也很想与梁惠王倾心
知人心有时是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
交谈。但第一次,梁惠王脸上有驱驰之色,想着驱驰奔跑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
就没说话。第二次,我见他脸上有享乐之色,是想着声色一类的娱乐之事,所以我
也没有说话。”
那人将此话告诉梁惠王,梁惠王一回忆,果然如淳于凳所言,他非常叹服淳于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