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从此,部下都畏惧昭侯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5.故布疑阵试探人心
卫相山阳察觉卫王近来似乎对他有些起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
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名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怒气横
生地对周围的人说:
“哼!山阳君还有心情说别人的闲话?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一”
然后他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对他
的种种看法。
再举一例。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
“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
“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
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
了一下,回来报告:
“确实有一匹白马。”
子之于是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1.切忌“先人为主”
我们与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时,对方首先给我们留下印象的一般总是外貌。外
貌(包括长相如何、风度怎样等等)似乎决定着第一印象的好坏。
他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深刻的。但是,我们认识人不能只停留在第
一印象上。第一印象只是对一个人的认识的起点,而决不是终点。因为它毕竟是建
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内在本质的信息不足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
表面性和片面性,有时还会有虚假性。并且,第一印象也常常受我们的生活经验、
我们个人的好恶倾向所左右。须知,生活中,人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
看得更深刻一点。
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由直觉得出的。我们对直觉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直觉往
往最纯净、最不被掩饰,但是它也往往是最简单、最肤浅的。因此,不要光凭直觉,
除非受过专门的训练,已达到老练的侦探或者渊博的心理学家那样的水平。记住:
全然听信“第一印象”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险的。应当去验证它。如果后来所观察
到的事实与第一印象不符,就应尊重事实,去除先入之见。
不了解事实真相,就不可能明智地思考问题。有些人并不逃避思考,可是在分
析问题时,总喜欢像猎犬追捕猎物似的一个劲儿地捕捉那些足以能够说明其先人为
主的观点和事实,而对其他情况不屑一顾。他们只对那些说明其行为正确性的事实
感兴趣。
有人常根据听到或知道的关于他人的情况,在未与其见过面时就做出判断,他
们甚至在与其见面后,怀疑或无视自己的判断,以符合原来的结论。
先人之见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须努力克服。克服先人为主的最好方
法,是把感情和事实严格区分开来,努力做到对事实做客观、公正和全面的分析与
判断。
2.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我国有句老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仔细琢磨这句话,可以感到回味无穷,
启发不少。
有时候,我们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个人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只要你在内心假设处在此人那样的位置和情况,你会怎样做,就会明白
此人的行为了。你也许会发觉,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经做过的一样,甚至还不如
此人。
“设身处地”,这不仅有益于搞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了解别人的最简单的
一个方法。
A当小科员时,常常在背后议论科长无能,“一件小事也要考虑再三”,“优柔
寡断”,宣称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权执政”将如何如何,大有扭转乾坤的气势。事
有凑巧,不久A果然“上马施政”,结果大半年下来也不过如此而已。A深有感触
地说:“看人挑担不吃力。现在才知道办一件事是多么难啊!看来前任科长不是优
柔寡断而实在是身不由己,何况在那样的情况下还做了许多事,真是不简单啊!"
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有助于更加深人地认识一个人。
3.不保持适当的距离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说出了一个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
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实常是这样,对于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面非常熟悉,闭上眼就能说上十几条
特点;但另一方面,对其特点也容易漠然视之,有什么新变化、新发展,也常常不
注意了。
要深人了解一个人,就应该长时间与其接触。但是,这又会造成习惯上的错误,
有许多问题反而难以觉察,因为“脸挨着脸,就看不见脸”。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人恰如其分而正确的理解无需经过长期的、过分亲密的
熟悉。在时间长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认识等参数之间,最有可能存在曲线关
系。更准确地使人们彼此相互理解,必须有某种最适合的时间和适度的密切程度。
52书库推荐浏览: 路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