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朝素不与闻,听贵国自与理论可也,日本遂又遣使至朝鲜,光绪元年正月与朝
王订立和约,其第一条云:日本以朝鲜为自主之国,与日本之本系自主者相平等
云云。是为日本与朝鲜交涉之嚆矢。光绪五年,英美德法诸国,相继求互市于朝,
朝人惊惶,踌躇不决。李鸿章乃以函密劝其太师李裕元,令与各国立约,其奏折
谓藉此以备御俄人牵制日本云云。光绪六年,驻日使臣何如璋,致书总理衙门,
倡主持朝鲜外交之议,谓中国当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李鸿章谓若密为维持保
护,尚觉进退绰如,倘显然代谋,在朝鲜未必尽听吾言,而各国或将惟我是问,
他日势成骑虎,深恐弹丸未易脱手云云。光绪八年十月,侍读张佩纶复奏,请派
大员为朝鲜通商大臣,理其外交之政。鸿章复奏,亦如前议。是则鸿章于属邦无
外交之公法,知之未悉,徒贪一时之省事,假名器以畀人,是实千古之遗恨也。
自兹以往,各国皆不以中国藩属待朝鲜也久矣。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在天津订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行知照。于是朝鲜
又似为中日两邦公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葛
不清,酿成大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此为李鸿章失机
第一事。
光绪二十年三月,朝鲜有东学党之乱,势颇猖獗。时袁世凯驻朝鲜,为办理
商务委员。世凯者,李鸿章之私人也,屡致电李,请派兵助剿,复怂恿朝王来乞
师。鸿章遂于五月初一日派海军济远、扬威二舰赴仁川汉城护商,并调直隶提督
叶志超带淮勇千五百人向牙山,一面遵依天津条约,先照会日本。日本随即派兵
前往。至五月十五日,日兵到仁川者已五千。韩廷大震,请中国先行撤兵以谢日
本。中国不允,乃与日本往复会商一齐撤兵之事,盖是时乱党已解散矣。日本既
发重兵,有进无退,乃议与中国同干预朝鲜内政,助其变法,文牍往来,词意激
昂,战机伏于眉睫间矣。
是役也,在中国之意,以为藩属有乱,卑词乞授,上国有应代靖乱之责任,
故中国之派兵是也;在日本之意,则以既认朝鲜为自主,与万国平等,今中国急
派兵而代平等之国靖乱,其意不可测,故日本之派兵以相抵制,亦是也。此二国
者各执一说,咸曲彼而宜我,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焉。但其中有可疑者,当
未发兵之先也,袁世凯屡电称乱党猖獗,韩廷决不能自平,其后韩王乞救之咨文,
亦袁所指使,乃何以五月初一日始发兵,而初十日已有乱党悉平之报?其时我军
尚在途中,与乱党风马牛不相及,然则朝乱之无待于代剿明矣。无待代剿,而我
无端发兵,安得不动日本之疑耶?故我谓曲在日本,日本不任受也。论者谓袁世
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
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袁固不能辞其责,而用
袁听袁者,得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
日本屡议协助干预而华不从,中国屡请同时撤兵而日不允。李鸿章与总理衙
门,方日冀俄英出为调处。北京、伦敦、圣彼得堡,函电纷驰,俄英亦托必为出
力,冀获渔人之利。迁延经日,战备未具。及五月下旬,而日本之兵调到韩境者
已万余人矣。平时兵力既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
冲,主客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己见矣。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
三机既失,战事遂开。六月十二日,李鸿章奉廷寄筹战备。乃派总兵卫汝贵
统盛军马步六营进平壤,提督马玉昆统毅军二千进义州,分起由海道至大东沟登
岸,而饬叶志超军移扎平壤,皆淮军也。所派往各兵,雇英商三轮船分运,而以
济远、广丙二兵轮卫之。廿三晨为日兵轮袭击,济远管带方伯谦,见敌近,惶恐
匿铁甲最厚处,继遭日炮毁其舵,即高悬白旗,下悬日旗,逃回旅顺。高升击沉,
我军死者七百余。二十七日,布告各国,饬驻日公使汪凤藻撤旗归国。二十九日,
牙山失守,叶志超退回平壤,捏报胜仗,称于二十五六七等日,迭次歼毙倭兵五
千余人,得旨赏给军士银二万两,将弁保奖者数十人焉。自兹以往,海军淮军之
威望,始渐失坠矣。
方五六月间,日本兵船麇集朝鲜,殆如梭织。而各华舰避匿于威海卫,逍遥
河上。迨京外交章参劾,始佯遣偏师,开出口外,或三十里而止,或五十里而止,
大抵启碇出口,约历五六点钟,便遽回轮,即飞电北洋大臣,称某船巡逻至某处,
并无倭兵踪迹云云。种种情形,可笑可叹。八月初旬,北洋叠接军电,请济师以
壮声威。遂以招商局船五艘,载运兵丁银米,以海军兵舰护送。凡铁甲船、巡洋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