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传_梁启超【完结】(19)

阅读记录

  胜,欺君邀赏,以此等将才临前敌,安得不败。一由统帅六人,官职权限皆相等,

  无所统摄,故军势散涣,呼应不灵。盖此役为李鸿章用兵败绩之始,而淮军声名,

  亦从此扫地以尽矣。

  久练之军,尚复尔尔,其他仓卒新募,纪律不谙,器械不备者,更何足道。

  自平壤败绩以后,庙算益飘摇无定,军事责任,不专在李鸿章一人,兹故不详叙

  之,仅列其将帅之重要者如下:一、依克唐阿 奉天将军满洲马队以光绪二十年

  八月派为钦差大臣。

  二、宋庆 提督 新募军 以光绪二十年派总统前敌各军。

  三、吴大澄 湖南巡抚 湘军 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派为帮办军务大臣。

  四、刘坤一 两江总督 湘军 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派为钦差大臣。

  其余先后从军者,则有承恩公桂祥(慈禧太后之胞弟),副都统秀吉之神机

  营马步兵;按察使陈湜,布政使魏光焘,道员李光久,总兵刘树元,编修曾广钧,

  总兵余虎恩,提督熊铁生等之湘军;按察使周馥,提督宗德胜等之淮军;副将吴

  元恺之鄂军;提督冯子材之粤勇;提督苏元春之桂勇;郡王哈咪之回兵;提督闪

  殿魁新募之京兵;提督丁槐之苗兵;侍郎王文锦,提督曹克忠奉旨团练之津胜军

  ;某蒙员所带之蒙古兵。其间或归李鸿章节制,或归依克唐阿节制,或归宋庆节

  制,或归吴大澄节制,或归刘坤一节制,毫无定算,毫无统一。识者早知其无能

  为役矣。

  九连城失,风凰城失,金州失,大连湾失,岫岩失,海城失,旅顺口失,盖

  平失,营口失,登州失,荣城失,威海卫失,刘公岛失,海军提督丁汝昌,以北

  洋败残兵舰,降于日本,于是中国海防兵力遂尽。兹请更将李鸿章生平最注意经

  营之海军,重列一表,以志末路之感:经远 铁甲船  沉 黄海致远 钢甲船

  沉 黄海超勇 钢甲船  沉 黄海扬威 钢甲船  火 黄海捷顺 水雷

  船  夺 大连湾失名 水雷船  沉 旅顺口外操江 木质炮船 夺 丰岛冲

  来远 铁甲船  沉 威海卫威远 练习船  沉 威海卫龙福 水雷船  夺

  刘公岛外靖远 钢甲船  沉 刘公岛外定远 铁甲船  降 刘公岛中镇远

  铁甲船  降 刘公岛中平远 钢甲船  降 刘公岛中济远 钢甲船  降

  刘公岛中威远 木质船  降 刘公岛中其余尚有康济、湄云之木质小兵船,

  镇北、镇边、镇西、镇中之四蚊子船,又水雷船五,炮船三,凡刘公岛湾内或伤

  或完之船,大小二十三艘,悉为日有。其中复有广东水师之广甲、广丙、广乙三

  船,或沉或降。自兹以往,而北洋海面数千里,几不复有中国之帆影轮声矣。

  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完肤,人皆欲杀。平

  心论之,李鸿章诚有不能辞其咎者,其始误劝朝鲜与外国立约昧于公法咎一;既

  许立约,默认其自主,而复以兵干涉其内乱,授人口实,咎二;日本既调兵势固

  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咎三;聂士成请乘日军

  未集之时,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而不能用,咎四;高丽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

  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不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综其原因,皆

  由不欲衅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中日早成敌国,

  而非友邦矣,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咎五;鸿章将自解曰:量我兵力不足以敌

  日本,故惮于发难也。虽然,身任北洋整军经武二十年,何以不能一战?咎六;

  彼又将自解曰:政府掣肘,经费不足也。虽然,此不过不能扩充已耳,何以其所

  现有者,如叶志超、卫汝贵诸军,素以久练著名,亦脆弱乃尔,且克减口粮盗掠

  民妇之事,时有所闻,乃并纪律而无之也,咎七;枪或苦窳,弹或赝物,弹不对

  枪,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局之人皆廉明,谁能信之,咎八;平壤之役,军无

  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蹈之,咎九;始终坐待敌攻,致于人而不能致人,畏敌

  如虎,咎十;海军不知用快船快炮,咎十一;旅顺天险,西人谓以数百兵守之,

  粮食苟足,三年不能破,乃委之于所亲昵阘冗恇怯之人,闻风先遁,咎十二。此

  皆可以为李鸿章罪者。若夫甲午九十月以后,则群盲狂吠,筑室道谋,号令不出

  自一人,则责备自不得归于一点。若尽以为李鸿章咎,李固不任受也。

  又岂惟不任受而已,吾见彼责李罪李者,其可责可罪,更倍蓰于李而未有已

  也。是役将帅无一人不辱国,不待言矣。然比较于百步五十步之间,则海军优于

  陆军,李鸿章部下之陆军,又较优于他军也。海军大东沟一役,彼此鏖战五点余

  钟,西人观战者咸啧啧称赞焉。虽其中有如方伯谦之败类(或谓伯谦实为救火保

52书库推荐浏览: 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