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_杨立平【完结】(119)

阅读记录

  继顺治五年江西提督金声桓、副将王得仁临阵倒戈,举兵抗清之后,广东提督李成栋也倒向了南明永历政权,之后,在山西大同又爆发了姜瓖的倒戈抗清,并得到了山西大部地区以及陕西的延安、榆林等地的响应,影响极大。为了早日平定此次反叛,摄政王多尔衮三次亲征,前后动用了亲(郡)王以上者4人,其它高级将领数十人,正所谓“诸将一时多受命,亲王三遣自临边”。

  姜瓖反叛已弄得京师人心惶惶,洪承畴此言一出,谁还敢再坚持让少年天子出京北上?

  “真悬哪,若没有范、洪两位老臣的鼎力支持,只恐怕朕此番要有去无回了!”福临心中感慨万分。

  “这样吧,速派宫里最好的太医,由卫兵护送日夜兼程赶往喀喇城(今河北省承德市郊),将朕身上的这件黄马褂也一并带去,就说朕日夜为阿玛王祈祷,愿他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福临一边说着言不由衷的话,一边起身解下了黄马褂。

  冷僧机等人只得接了黄马褂,匆匆退下。

  “范先生,洪先生,连日来奏折颇多,朕对汉字又读不明白,就请两位老臣协同请王贝勒当朝处理吧。喏,这是朕的金印。”

  “臣等谢主隆恩!”

  退了朝,福临觉得心里尤其轻松,真想放声大喊几声痛快痛快。在太和殿前仁立片刻,心里拿不定主意下一步究竟做些什么。

  此时太阳西斜,天空碧透,外面肯定是一个秋高气爽的精彩世界。少年天子悄悄叹息着,阳光与明黄色琉璃瓦反射在他的脸上,仿佛涂抹上了一层古铜的色彩。

  “万岁爷,您若是再高一些再胖一些,就真的很像了。”

  “像什么?”福临被小太监的话弄得糊涂了。“你是新来的吧?叫许喜庆?”

  “奴才是李国柱,那边的那个瘦些的才叫许喜庆呢。”胖嘟嘟的喜春说话的时候脸上会现出一个小酒窝,他的声音很清脆悦耳,脸皮子也很白净。他们俩人的名字都是吴良辅给起的。

  “奴才家不远有一座菩萨庙,奴才打小就在里边玩。奴才觉得万岁爷您这会儿的模样可真像那庙里的菩萨。”

  “菩萨?你们汉人都很尊崇他吗?他有什么功德呢?”

  “菩萨可神通呢。听老人们说呀,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拜他,他就会有求必应!他能让人逢凶化吉,能造福于苍生,给没有子嗣的人家送来儿女,他心肠好,是个大慈大悲的好人。”

  “噢?朕可没有那样的神通呀,只可惜朕此时不能去看看这观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福临不禁有些怅然。“菩萨?他能预知未来吗?对,何不去找汤若望聊聊?”

  福临立即提高了声音:“兀里虎,快将朕的坐骑牵来,朕要出宫去见一个人!”

  五风楼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那凌空翘起的飞檐邸吻上,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

  “嘿,这午门真是庄严雄伟呀!吴良辅,你觉得这重建之后的午门与以前怎么样?”福临骑在马上,显得兴致勃勃。

  “那还用说,当然是更气派了!那两侧殿亭巍峨,廊庑相联,全都换上了崭新的金色琉璃瓦,嘿,别提多漂亮了。万岁爷,奴才听以前的师傅说过,这紫禁城四周的九梁十八柱的角楼,还有一段故事呢。”

  “噢?快说来听听。”

  “嗻。”吴良辅知道今儿个万岁心情好,趁着他高兴便投其所好有声有色地说开了。

  “这紫禁城共有四个门,正南是午门,正北是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这城墙的四周都建了九梁十八柱的角楼,很是壮观。传说当年大明永乐皇帝朱棣急于迁都于北京,便下令工匠们限期三个月修成这种角楼。当时正是三伏天,工匠们顶着烈日酷暑却一筹莫展,因为谁也没见过这样的建筑,无从下手哇。有位老木匠实在熬不住了,便溜到天桥一带去找乐子散散心,谁知就碰见了一个卖蝈蝈的,木匠见那蝈蝈笼子编得有棱有角十分精致漂亮,便突发奇想,当即买了一个,仔细一数,正是不多不少整整九梁十八柱!于是,皇宫的角楼就仿照这个蝈蝈笼子的样子建成了。”

  “嗯,倒还真的有趣!”少年天子骑在小马上,悠然自得地观赏着紫禁城的角楼,他的身后跟着一班穿着黄马褂的御前侍卫和穿蓝袍戴红顶子帽的内侍太监们。

  出了五凤楼,左侧是太庙,供奉着大清爱新觉罗家的祖宗牌位,右侧是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这两处是福临最熟悉不过的地方了,每逢节日或举行大典,他都少不了来此祭拜一番。当然,如果去皇城正阳门外的天坛去祭天祈谷,福临则会更加高兴,这样就可以来来回回饱览京城的景色了。

  再往南走,便到了天安门,福临勒住缰绳,眯缝着眼睛抬头仔细打量着这座气势恢宏的城门楼。

  “万岁爷,这是皇城的正门,明朝叫承天门,主子您改名为天安门了。”

  “废话,这也用你说?”福临瞪了一眼吴良辅。“重修这城门楼子是朕亲手盖的金印,拨的款,那一天不知何故恰巧阿玛王不在,所以朕便做了一回主。这城门楼的一砖一瓦,朕都知道得清清楚楚!”

  “奴才不信,万岁爷能记得这么清楚?您虽然还没有临朝执政,但每日里诸事烦杂也够您忙乎的了,又得读书又得写字,您还记得住这天安门上的一砖一瓦?”吴良辅不住地摇头。

52书库推荐浏览: 杨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