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想到这里不由自主地紧挨着孝庄太皇太后,给老人披上了厚厚的大氅。
康熙出生时母亲十五岁,父亲才十七岁。年轻的父母没有给他带来同享天伦之乐的孩提时代,那是一段不太愉快的回忆,幸亏有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悉心照料。小小年纪,完全不谙世事,就被摒出宫门,失去了父爱母爱,并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似乎只有在祖母那儿康熙才能享受到一丝人间亲情。可以说,祖母的悉心照料和教诲在他的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代替了他所需要的父母之爱。因此,年少的天子康熙对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有着不寻常的深厚的依恋之情。每次太皇太后出行,康熙帝都要陪同前往,侍奉左右,这在历代帝王中都是不多见的。即使是康熙独自离宫,无论是亲征、谒陵、临幸五台山。避暑塞外或是木兰围场等,他都时刻挂念着祖母皇太后,在出行期间屡屡派人回京问安、探视,并进献财物。在这方面,康熙对祖母称得上是遵孝道。
在少年天子的眼里,太皇太后有着一副慈母慈祖母的柔肠,他感到万分的幸福,却始终不明白父皇与祖母间的隔阂与冷漠,他甚至为父皇没有体验到这一幸福而深为惋惜。所以,这一次康熙从五台山匆匆返京,就是想解开心中的这个谜团。有几次话到嘴边,他又咽了回去。老祖母一生中最大的失败与错误都在她的亲生儿子——自己的生身父亲福临——顺治皇帝身上,毕竟母子连心哪。看得出来,祖母时常对她的儿子怀着思念与愧疚之情,尤其随着时光的推移,这种愧疚与思念之情也变得愈加强烈。白发人送黑发人,祖母年轻时丧夫,中年时丧子,上天为什么要这样折磨她?每每发觉祖母陷于悲哀和不安之中时,康熙都会心如刀绞,他无法安慰祖母,他不明白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
“皇孙儿,今日你陪我赏菊,怎么心事重重的?”
康熙一惊,连忙收住了纷乱的思绪:“太皇额娘,我有事还能瞒得了您老人家?您就一心一意地赏花吧。对了,刚才您问我那一片黄色的秋菊叫什么名字。您总拿我当小孩子,这些花名我早烂记于心了。那是‘黄海秋月’对吧?金灿灿的,黄澄澄的,夜晚则像明月般晶莹柔和。”
一席话逗得老太后心花怒放,她拍着巴掌,笑得十分开心:“皇孙儿,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黄菊的名堂可多呢。还有什么‘御带飘香’,是那种大朵的高高在上的花;还有‘两色玛瑙’,粉的花蕊金色的花瓣,别提多娇艳了。还有‘蜜西施’、‘金纽丝’、‘莺乳黄’、‘金芙蓉’,哎呀,简直是数不胜数哪!”
“太皇额娘的记忆力真好,不过,皇孙这些年陪伴在您身边,多少也说得出一些菊花的名字。太皇额娘您听好了,眼前的这片红菊有的叫‘状元红’,有的叫‘醉贵妃’,还有的叫什么‘晓香红’、‘西山红叶’、‘晚霞红’等等。那远处的白菊花呢,则有‘白牡丹’、‘白鹅绒’、‘白莲花’、‘青心白’、‘八仙菊’、‘冰美人’等等……”
康熙掰着手指头,一口气报出了几十种菊花名字,逗得老祖母眉开眼笑,合不拢嘴,笑出了眼泪。
“太皇额娘,孙儿以为像这样的菊海菊山反倒突不出菊花的个性。菊花乃花中逸品,宜少不宜多,如若将那色如白玉花香袭人的萃香菊插两三校在一个胭脂色的细瓷花盆里,或者是将那凌空舒袖,仿如万里长空翩翩起舞的‘嫦娥牡丹’插在一个方园的闪着珊瑚釉的花盆里,您以为如何呢?”
“美,简直妙不可言!‘胆瓶斜插两三枝’,供诸窗前案头十分雅致脱俗,更能体现菊花的个性。乖孙哪,这一点你很像你的父皇,每到重阳前后,你父皇就喜欢这样赏菊,他的性相是喜静不喜欢闹呀!”
孝庄太皇太后说着重重地叹了口气。康熙后悔得要命,自己为什么要多一句嘴,让老祖母想起从前的事呢?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虽不是重阳,但哀家却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你那英年早逝的父皇。有时我梦见福临含着泪站在自己面前,分不清他脸上的表情是恨还是爱,醒来时他却踪迹沓然。对他,我亏欠得太多了,皇孙玄烨,你能体谅哀家的苦衷吗?”
看着孝庄太皇太后那发红的眼圈,听着她那苦闷的自责,康熙心头一热,抓住了祖母的手:“设无祖母无以成立,设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太皇额娘,您的一生经历了四个时代,大清从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小部落成了今天鼎定中原的强大国家。皇孙完全能够体谅您为了自己的子孙和大清的基业,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忍受了多大的痛苦,承担了多大的压力!历史是最好的见证,皇孙深深意识到了太皇额娘人格的伟大,您是天底下最慈祥仁爱最坚强勇敢的母亲和祖母!只是,只是父王他走得太早,还没来得及体验到!”
孝庄太皇太后搂住了皇孙,抽抽噎噎哭得像个孩子:“玄烨呀,难得你如此设身处地地为哀家着想呀,这几十年来的酸甜苦辣,风风雨雨,真是一言难尽呀!上天早早地带走了我的儿子福临,竟不给我们母子一个勾通的机会。福临我儿,快了,我们娘俩就要相见在九泉之下了,你的儿子玄烨如今已经主持朝政,天下繁荣昌盛,你我都可以安心了!”
“太皇额娘,您老不要这样!人已经不在这么多年了,您总是这样自责与内疚又有什么用呢?父皇把自己放错了位置,他忽略了自己是万民之尊的地位,却无所顾忌地去追求普通人的至爱真情,甚至,甚至还要落发为僧。这一切,这样的结局是大清的悲哀,可这又怨得了谁呢?这就是命呀!”
52书库推荐浏览: 杨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