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1)
平安大街爆笑故事之一:老罗的两麻袋“釉里红”瓷片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后期,在老北京城的腹地,西起官园东至东四十条,建成了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平安大街。这条大街的建成,不仅为古老的北京城增加了一处亮丽的景观,还“培养”出了一批像我这样专门收集碎瓷烂瓦的淘宝人。这条大街的地下,兴许以前从来没被挖掘过,竟然出土了那么多的古瓷碎片,据说令很多的考古工作者都始料不及。
其实这也没什么神秘的,出土的碎瓷烂瓦不过都是古人遗留下来的“生活垃圾”,只是这“垃圾”太有意义、太有价值了,每一块瓷片上都饱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让人着迷,令人对先辈们肃然起敬。
来平安大街淘宝的人,可不是就我一个,八方英雄、四海侠士都云集于此,常和我在一起的就有老闫、老万、老李、小张等等……大家都看好这块宝地,当然不乏想借此发财的主儿。开始人们是自发地在工地捡瓷片儿,你争我抢的,常闹得脸红脖子粗。
那些干活的民工就跟看耍猴的似的看我们,说:“你们城里人是不是吃饱了撑的?下了班不早点儿回家搂着老婆亲嘴儿去,没事跑到这里捡碎碗茬子,就跟抢金子似的,还打架!有病吧?”
就在大家打成了一锅粥的当口,我第一个跳出圈儿外,小声地对民工们说:“他们都没病,就我有病,我脑袋里进水啦,这叫‘脑积水’。我想请你们帮个忙,挖沟的时候如果挖出了碎碗茬子给我留着,我买!五毛钱一块,块儿大的还可以单加钱。”民工们一下子就都乐翻了。
这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人们都说:姓白的这小子难道是三头六臂?怎么便宜都让他一个人给占啦?嘿——原来丫玩儿的是“市场经济”。于是朋友们就竞相效仿,公平竞争,不再为一块半块破瓷片打架了。至此,平安大街的建设工地,每逢日落黄昏之际,这里就变成了“自由市场”,比潘家园都热闹。
那年夏天的某个闷热傍晚,我带着一帮朋友开着我的那辆破车来到平安大街的工地,发现这里已经云集了不少淘宝人。人们你五毛我一块地正在交易着,买卖做得是热火朝天。有一位年轻的民工找到我,掏出来一块瓷片问我要不要,我定睛一瞧,哟!晚明时期天启年的民窑青花盘子。这盘子的口沿处虽然破损,但盘心儿尚为完好,古朴的笔法绘出了一幅“渔樵耕读”中的“渔樵”图案,太吸引人了。
遥想那明末的天启年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民不聊生、朝廷风雨飘摇,这块破盘子上的寥寥几笔,却勾画出了当时人们企望安定生活的心态。其实后来的崇祯皇帝也看明白了这一点,不是不想给大明朝构建个“和谐社会”,只是积重难返,气数已尽……您说说,这块盘子破虽破,可是不是特有历史价值?特有“教育”意义?我怎能与它失之交臂!
“多少钱?”我问道。
“一张大团结。”(十元钱)
说实在的,我也嫌贵,那时候的十块钱可是真当钱。民工们也真聪明,价值观念特别强,昨天还弃之如敝屣的破碗茬子,今儿个就当成了买卖做。唉——没辙!谁叫我好这口儿呢?于是我一点都没犹豫,将一张“大团结”递了过去,买下了这块我钟爱的青花瓷片。
哎哟喂,可了不得喽,这下子可是炸了窝啦,人们立刻就跟我汆儿了,包括我带来的那几个朋友在内。
他们指着我的鼻子骂:“小白脸儿,你想干吗?你这是搅了大家伙儿的买卖呀!你这么舍得给钱,以后大家还怎么买东西?你这叫哄抬物价知道不知道?!”于是,我的衣服扣子都被人给扯掉了。
怎么茬儿嘿?想动胳膊根子?想打架?那会儿我年轻气盛,不懂得“经营之道”不说,而且是一意孤行,就不怕有人敢跟我翻脸,爱他妈谁跟谁!
大家伙就不言语了,也不理我了,并且从此对我是憎而远之,我组织的这支“淘宝小分队”也开始分崩离析,各自为战了。
看来这事情的确是我的错,是我扰乱了原本平静的“市场秩序”。从那个傍晚以后,平安大街出土的碎碗茬子,一夜之间变得是洛阳纸贵、陡涨三番,块儿八毛的买卖没人做了,因为民工们普遍认识到了碎碗茬子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
当然,那些舍不得花钱的淘宝人就中途败下阵来,他们能不恨我吗?走在拐弯抹角的僻静地方,没被人家从背后拍我一板儿砖,算我的命大,或者是人家觉悟高。
淘换瓷片儿的人们不再争斗了,但民工们却打成了“热窑”。
日日收工回来,他们每人大抵都提溜着一口袋瓷片儿,工棚里偷盗的情况时有发生、械斗事件亦不罕见。
唉——罪在我也,始作俑者在我也……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耐不住寂寞。没有人跟我玩儿了,这可不成,无奈之中我想起了邻居老李。
老李者,一文弱书生是也。性情温和,甚得口碑,亦酷爱收藏。只是他近来身体欠佳,为风湿病所累,行动多有不便。老实讲,先前我很少约他出来是嫌他累赘,可见我这人多不是东西了。
我决定带着老李出征的时候,正赶上平安大街挖到了北京四中的后身儿,即明代的“西什库”旧址。早有听说,这西什库一带原本是明代皇宫的十大库房,有瓷器库、火药库等等。
52书库推荐浏览: 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