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怡的声音很轻,但张敬怀都听清楚了,哈哈大笑。这是这几年他第一次开怀大笑。
……
说着二人出了胡同,又走了一段路,到了一个公共汽车站。这里已经挤了许多等车的人。
不多时,来了一辆大客车。人们拚命往上挤,冯怡先是在后面推张敬怀,推不动,有一个大个子挡着。冯怡自己又先挤上车,回头拉张敬怀。这时那个大个子喊:“往里挤,往里挤,里面空着呢。”他刚刚上了车,一回头就说:“里面没有地方了,等下一趟吧!”张敬怀记得。早先听到一个“变心板”的故事。说是在台上和在台下的人思想观点是不一样的。当时是讲的人的政治地位,这个比喻,可能就是从这里来的吧?像那个大个子,挤上车前,喊往里挤,往里挤!踏上了汽车,一转身态度就变了。
下车时,又拚搏了一场。上车的人等不及人下完,往上挤;下车的人喊:“等下等,等一等!下完了再上,下完了再上!”冯怡先是在后面往下推他,到了车门前又先下车怕他摔着,往下接他。上车下车还是弄得他出了一身大汗。他感到内衣都湿了。
出门时,他交给冯怡几百元钱。冯怡说,要给他买两套衣服。他现在穿的那灰不溜球,蓝不啦唧的中山装,太不合时宜了。张敬怀因为自己不抽烟,不喝酒,又没有别的嗜好,身上从来不装钱的,也不懂得市场上的行情。他夫人和女儿,从来不给他买东西。有什么需要买的,也是秘书给他办。所以,今天他的几百元钱,装在冯怡的口袋里。
他们下车走了一段路,到了一条热闹街。
到了这条街口,见里面人挤如潮,流动着,拥挤着,混搅着,像一锅开水。
他问冯怡:“这是什么地方?”
冯怡说:“这是连世界上都有名的‘ 中京街’ ,你都不知道……”接着讽刺他“你这个人,除了会当官,还会干什么?只看刚才人们挤车,就知道你的‘ 政绩’ 了。”
谁么批评过他这个书记呀!说:“搞革命像吃饭,得一口一口来嘛!”张敬怀笑着给自己辩解。
冯怡又笑他:“你不懂得老百姓,搞什么革命!”
“我就是老百姓出身,怎么不懂得老百姓?”
“那是过去!现在你就懂得开会,决议,文件,指示,……”
“国家也需要这些呀!没有人搞这些事,也就不成其为国家了。”
“进去吧!”在一个大百货商店门口,冯怡搀着他上了台阶。对这个商店,他好像还有印像:这是一个省城去年兴建的最现代化的商场。当时,厉秘书极力劝他出席开业剪彩。他也来了。剪了那么一剪子,就出席别的会议去了,以后再也没有来过。
冯怡领张敬怀进了商店。按照冯怡的建议,今天要给他买两件春秋穿的外衣,两条裤子,两件衬衫。冯怡为他定的标准是,又要新潮,又要合乎他的年龄和身份,款式呢?要在朴素中透出华彩。
张敬怀笑说:“你这标准──朴素和华彩就是矛盾的。”
冯怡说:“矛盾统一嘛!”
“我可不穿西服呀!系上领带,弄得脖子像套个绞索似的。”
冯怡说:“不给你买西服。外衣给你买两件夹克衫。老少皆宜,干群通用。
也可拉上拉练,也可敞开胸怀,又随便,又帅气。”
“听你的。”
冯怡先到一个柜台,为他挑了两件夹克。一件是蓝黑地透出淡红和暗黄色方格。冯怡像开导小学生似的说:“这蓝黑地,有庄重感,两种淡淡颜色的方格,给人华丽而不轻佻的视觉。”第二件是银灰地,配以黑色不规则图案。张敬怀穿上,对着镜子看自己,说:“这两种彩色对比太重了。”
冯怡说:“这设计服装和做菜差不多,豆腐、白菜都没有什么个性,和什么菜都可以搭配。这银灰色,也是如此。大红大绿太刺眼,这银灰配黑纹路是大方、庄重,又质朴。”
“听你的。”张敬怀说。
买了上衣,又买了两条裤子。两种颜色,都是在同一颜色中织出不同花纹。
张敬怀也很满意。
接着又去买男衬衣。张敬怀说:“还是买的确凉吧,耐穿,又不用烫。”
冯怡笑他:“你落后十年了!现在谁还穿的确凉?”转向售货员“要纯棉的。”
“不用烫吗?”张敬怀问。
冯怡又笑他:“这纯棉是经过‘ 后整理’ ,怎么洗也不打褶,你摸摸这手感……”
张敬怀用手指拈了拈,果然柔软而有弹性,但一看那价格标签“80元”,说:“不买,不买,太贵了,太贵了!”又看旁边柜台中的的确凉衬衫,标价“25元”说“还是的确凉耐穿。”
“你得了吧。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日子早过了。不消费,怎么发展生产,不发展生产,怎么提高人民生活?”
“道理我都懂,可是多年形成的习惯,改也难。”
冯怡又问“样式质量你相中了吗?”
“倒还可以……”
“相中了就买!你穿上试一试。”
张敬怀说:“号对就行,不用试了。怪麻烦售货员的。”
“什么麻烦,现在我们是上帝。”
张敬怀试了又试,觉得很合身。
冯怡吩咐“小姐,要四件,给包起来。”随即从身上掏钱,又说“钱花了才是自己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