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_韶华【完结】(54)

阅读记录

  “现在,你的朋友……只有在你工作的圈子里找。”

  “荒唐的逻辑!怎么当了领导就不能和普通人交朋友?”

  冯怡不语。

  张敬怀缓缓地说:“小冯呀,看来你还是不了解我。我们在翠谷山庄那一段,作为一个普通人和普通人,无所不谈。那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快乐。现在,历史又把我推到这个岗位上,你认为我愿意呀!我是别无选择。我们能不能恢复在翠谷山庄那样的忘年之交的关系?”

  冯怡这才慢慢有了笑容。

  “可以的,只要你在我面前不是领导。”

  “哎呀,你呀,你!你以为所有的人都是’ 一阔脸就变吗‘ ?……算了,我想问问你的生活、工作,都怎么样?”

  冯怡这才和张敬怀谈天说地,说起来没个完。

  他们一直谈了一个下午。张敬怀要留她吃饭,冯怡不肯。张敬怀也没有勉强她。

  冯怡走后,张敬怀一直陷入深深的思考,做了高级干部,连交个普通的朋友也难呀!他感到无限的悲哀。

  当卜奎领着冯怡进院子的时候,夫人艾荣和女儿胜美都在家。以前夫妻关系不好,艾荣一直怀疑丈夫可能有外遇。但是经过多方观察、考核、调查,并没有发现蛛丝马迹。今天见卜奎领着一个姑娘进来,长得那么俊俏,立刻引起了艾荣的注意。她们娘俩,躲进西间屋,侧耳细听。开始并没有什么响动,后来却不断传出极其热烈的谈话,而且丈夫还常常开怀大笑。艾荣只有在他们结婚不久,才听到过这种开心的笑声。但是他们谈的什么却听不清楚。

  当冯怡告辞出来的时候,张敬怀还特地送到门口,说:“欢迎你常来串门!”

  一个姑娘,顶多是个科级干部可能连个科级也不是,和一个省委书记谈得那么热烈,艾荣还没有见过。心中不觉涌起一阵酸楚。像犯了胃病似的想吐。“什么东西!”她暗暗骂了一句。

  冯怡走后,老头子又开始批阅文件。卜奎也回到西下屋。艾荣也跟进来了。

  艾荣对卜奎,有时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有时当作自己的弟弟,有时也当作自己的贴心秘书。他们家庭的矛盾,没有什么瞒着卜奎的。一进卜奎的屋子,艾荣就小声问:“刚才来的这位,是干什么的?”

  卜奎知道夫人这方面很敏感,忙答:“是张书记在疗养院认识的一个知青。

  她父母在文革中都被迫害死了。很可怜的一个孩子。张书记给她落实了政策,她来表示感谢。”

  “没有别的关系?”

  “没有的,不会的。”

  “怎么谈那么热乎?”

  “姑娘爱说笑话。”

  “你知道,我们这位老爷子和我这么笑过吗?”

  “我向阿姨保证,绝对没有别的事。张书记在这方面是很传统的。你放心。”

  “现在的男人呀,谁能打保票!”

  艾荣出了卜奎的房子,又和女儿嘁嘁了半天。妈妈又征求女儿的意见,儿女说:“我爸,不会的。他们这一代人,不管家庭如何,这方面都是很传统的。”

  妈妈想了半天:“防女人,比防贼都难。”

  -------

  张敬怀还是日日夜夜地忙碌着,时间在开会和批阅文件中流淌过去。从早晨到深夜,几乎没有一分钟是属于他自己的。

  有一天晚上,卜奎照常给他抱来一大堆文件和报刊。

  他先浏览了中央几份大报,见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文章,仅仅从这个标题,他就觉得很新鲜。他先是粗略地读了一遍:有意思!有意思!他想。又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觉得这篇文章不简单。又看了两遍,眼前一线光明在闪耀。看此文发表日期是五月十一日。署名是“本报特约评论员”按照文化大革命形成的习惯,凡是代表中央精神的社论、评论,都是“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首先发表。可是,这么一篇充满新思想、新精神的文章,怎么在光明日报发表呢?又为什么不用“社论”而用“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呢?

  张敬怀把卜奎叫来,指着光明日报问:“这篇文章你看了没有?”

  “看了,看了好几遍。”

  “你有什么想法?”张敬怀盯着自己的秘书兼朋友。

  卜奎也不像是向张敬怀汇报,好像意见一样坦率地说:“我看这篇文章充满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可能会引起我们国家的很大变化。”

  张敬怀和秘书讨论式地说:“如果这篇文章代表中央,那么应该是’ 两报一刊‘ 首先发表,一般也都用’ 社论‘ 形式。可是光明日报先发表,而且用’ 特约评论员‘ 就有点意思了。”

  卜奎继续表示自己的看法:“这个问题,事关重大。如果按照这篇文章的精神,恐怕文化大革命就要被彻底否定。也可能本来是中央精神,因为事关重大,先在光明日报发表,做点舆论准备。当然,也可能是某个理论家个人的想法,因为符合主编的思想,没有请示中央,阐自发表也有可能。”

  张敬怀说:“这就看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是不是转载吧。如果这两个大报转载,那这就是当前党中央的声音。如果他们不转载,就可能是个别人的意见了。”

  “我想是这样。”

52书库推荐浏览: 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