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洛蒂以伊朗未能履行运送1 次军火释放1 名人质为由予以拒绝。穆萨维赶
紧表示,伊朗将送一张1000 万美元的支票给以色列,作为第一批军火的费
用。
1985 年9 月14 日,又一架DC—8 型运输机满载400 余枚“陶”式反坦
克导弹,降落在伊朗大不里士机场。当天,被绑架了16 个月的美国基督教长
老会牧师本杰明?韦尔首先获释。
尽管为换取1 名人质,美国付出了较大代价,也颇费了一番周折,但里
根总统还是为此而高兴,马上打电话给佩雷斯,对以色列所给予的合作表示
衷心感谢。
随后,美国通过以色列第3 次将价值1000 万至1500 万美元的武器装备
运到了伊朗。但这一次同第1 次一样,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没有
人质获释。美国对伊朗再次耍弄手腕深为不满,在最后一分钟取消了飞机第
4 次起飞的命令。
是年12 月4 日,因与白宫办公厅主任里甘意见不合,麦克法兰辞去了总
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职务,由波因德克斯特接替。差不多同一时期,金奇、
宁洛蒂也在官场权力之争中失宠,被撵出舞台,由以色列总统的恐怖主义问
题顾问阿米兰?尼尔取代。另外,美国最高领导层内部在是否继续同伊朗打
交道这一问题上的矛盾分歧再度激化,使得美伊间的接触不得不暂告中断。
直至1986 年1 月中旬,里根总统才断然决定恢复同伊朗的武器交易。
于是,1986 年2 月,一艘满载导弹及飞机零部件的货轮又从以色列埃拉
待港出发,经红海、阿拉伯海到达伊朗的阿巴斯港。可惜这批“货”送到后,
仍未见人质获释。里根总统不禁暗暗着急,为迅速打开局面,他决定派麦克
法兰作为专使随运载军火的飞机前往德黑兰,与伊朗官方进行直接谈判。正
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船桅》周刊和拉夫桑贾尼所披露的那戏剧性一幕。
当然,麦克法兰的德黑兰之行并没能达到切实改善美伊关系的目的,但
以武器换人质的做法还是获得了首肯。
1986 年7 月2 日,又1 架满载武器弹药的巨型运输机轰然降落在德黑兰
机场。7 月26 日,第2 名美国人质劳伦斯?詹科牧师在黎巴嫩获释。
10 月7 日,瑞典军火商租用丹麦的“摩尔苏”货轮,从以色列埃拉特港
装上26 箱用于维修美制坦克大炮的零部件,启程开往伊朗阿巴斯港。11 月2
日,第3 名美国人质、美国大学医院院长戴维?雅各布森获释。
但人质看来是放不完的,因为不断有新的“货源”补充。在虐科获得自
由之后,白宫不久又给伊朗送去500 枚导弹,并通令国务院全神守候更多人
质被释放的消息。消息终于等到了,却是又有3 名美国人在贝鲁特被绑架。
据有关人士透露,截至1986 年11 月4 日美伊秘密交易被揭发,美国至
少已向伊朗出售了2008 枚“陶”式反坦克导弹、235 枚“隼”式地对空导弹
和大批作战飞机、坦克的零部件。付出如此高昂代价的结果是3 名美国人质
得以回国与亲人团聚,同时美方获得了1200 万至3000 万美元的购货款项。
狂风起波澜 苦挨过难关
里根等人原以为,美伊以武器换人质的活动是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由国
际军火商具体进行的,可以确保万无一失,神不知鬼不觉地实施下去。可实
际情况却与舒尔茨、温伯格所料差不多,伊朗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终于使这
一秘密交易成了世人瞩目的大丑闻。
西方国家认为,当初美国将伊朗列为世界恐怖主义活动的大本营,呼吁
它们与美国一起对伊朗实行武器禁运,而今美国为了其被扣在黎巴嫩的人
质,竟背着盟国与伊朗进行秘密交易,这种自食其言、背信弃义的做法使他
们感到非常失望、极端愤怒。法国总理府发言人就指出,美国以后在教训别
人应该怎样对待恐怖主义时,“最好先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
在中东阿拉伯世界,华盛顿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径同样引起了
一场轩然大波。埃及、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等国纷纷指责
美国。约旦国王侯赛因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已完全失去了在中东地区的
信誉,已经透露出来的情况与我以前所得到的每个保证截然相反。”
在美国国内,美伊幕后交易被揭出后,好似一场飓风席卷了北美大陆,
抨击和责难的狂潮汹涌而至。 5000 多名新闻记者云集华盛顿,进行迫根究
底的采访报道,他们借用10 余年前的“水门”事件,将这一政治丑闻命名为
“伊朗门”事件。公众舆论和政界人士普遍认为,里根政府此举不仅有悖于
政府自身一贯倡导奉行的反恐怖主义政策,而且破坏了美国对伊朗禁运武器
的法律和在两伊战争中恪守中立的政策,另外这一秘密活动绕过了国会,国
而与联邦法律相抵触。朝野上下特别是民主党占多数的参众两院,强烈要求
52书库推荐浏览: 李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