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学] 《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作者:阿海【完结】
内容提要
基本上再现了雍正十年广州贸易的整体情况,其中有相关的广州地方官员,粤海关监督,海关监督衙门的家人、书办和胥役;有前来贸易的英、法、荷兰、瑞典、奥地利等国的外商大班,困守在黄埔的外洋水手,也有专门和外商贸易的福建籍行商以及为外洋船服务的通译和买办。围绕着外洋船的贸易活动,这些人物之间交织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从而引出了雍正十年瑞典商船在广州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蓝旗国外洋船首次到港,黄埔港洋人水手日夜放枪作乐惊了秋闱;孚德行行商陈芳观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告状,和广顺行的陈寿观势不两立,海关监督衙门查封孚德行等五家洋货行;陈芳观向总督衙门告状,直达天听,海关监督祖秉圭被革职查办;外洋大班趁机告状,蓝旗国外洋船黯然离开广州,无人送行,等等。
题记 揭密“哥德堡”号在广州的贸易
南腔北调
瑞典重新建造的古代贸易船“哥德堡”号今年十月二日从瑞典哥德堡出发,前来中国,预计明年六月到达广州,重温三百年前的贸易盛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通过考证大量的历史档案,揭示了当年广州贸易鲜为人知的许多历史事实。
瑞典东印度公司总共有一百三十二次航行,前来中国贸易。这次再造的“哥德堡”号的原船是其第十一次航行,于一七四五年回航后沉没的。《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叙述的是第一次航行,“瑞典的弗雷德里希斯”(Fridericus Rex Sueciae)号,在雍正十年,也就是一七三二年,在广州贸易的时候,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就是这条“瑞典的弗雷德里希斯”号,雍正十三年和乾隆三年(一七三五年和一七三八年)又两度到广州贸易。领队的首席大班,还是《雍正十年:那条瑞典船的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苏格兰人柯林?坎贝尔。这两次航行,坎贝尔都带了一名助手,名叫查尔斯?爱尔温(Charles Irvine),专门管理远航贸易的财务。这位爱尔温先生当然也是苏格兰人,跟着坎贝尔闯荡天下。生性多疑的坎贝尔似乎对他十分信任。爱尔温先生也尽心尽责,事无巨细,都详细记载,并且逐一归档藏好。到爱尔温先生赚了一笔钱,退出东印度贸易之后,这些文件也随着带到了苏格兰,后来又在苏格兰移民潮中,随之到了美国。现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詹姆士?福特?贝尔基金会图书馆中,赫然收藏了十四箱爱尔温先生保存的一七三二至一七七四年的许多档案,称为“查尔斯?爱尔温文档”(Charles Irvine's Paper),全部和瑞典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贸易有关。
在这些档案中,比较有趣的是爱尔温先生当年亲笔书写的一份供应品价目表,大概是专门用来给首席大班坎贝尔参考的。价目表上列出的,均是广州当时的买办可以提供的供应品,以及雍正十三年和乾隆三年分别的价格。这里所说的供应品,不是瑞典船购买的主要商品,而是用于船上百名左右船员的日常补给品,主要都是食物和日常用品,种类多达一百五十四种。
却说当年外洋大船到了广州之后,经过虎门口,驶入古黄埔港停泊;船上一应船员,按例只能在船上停留,只有做生意的几个大班可以坐舢板船到广州城外西南角的贸易镇上进行贸易。船上的供应品,概由一种专门的买办提供。这种买办,也属于从事对外贸易的专门人员,虽然充当买办不需要在官府申领执照,但是必须要由已经申领执照的通译进行担保,并由官府登记在案。除此之外,这些买办还要专门孝敬海关监督衙门的书办和衙役,才能顺利地为外洋船提供服务。因此,一般的老百姓,是绝对不能涉足于这个专门行业的。
既然是专门行业,想来这清单上所列的物品,价格要比通常市面上贵出许多,这也不在话下。但是最有趣的是,爱尔温先生开具的价格清单上,居然有长条面包,黄油和牛奶这些典型的西餐食品,可供外洋船购买。雍正十三年,每斤黄油的价格是二分四钱银子,一条面包是一点八钱银子,每斤牛奶则是一点六钱银子,到康熙三年,面包价格涨到每条两钱银子,牛奶则是每斤一点八钱。
从当时的物价上看,这面包、黄油和牛奶等西洋食品,价格是很高的。当时一口上好的棺材,卖给洋人用于安葬死去的水手,也不过是二两银子。但是毫无疑问,鉴于当时广州贸易非常兴隆,广州当地已经专门有人生产长条面包、牛奶和黄油这些西洋食品,通过买办卖给欧洲商人。
从当时的贸易情况看,一年当中当有十七八条外洋贸易大船到港,每条船上的船员人数,当在一百至一百六七十人不等。比如“哥德堡”号上的船员是一百四十人左右。这就意味着大概有三四千欧洲人在广州生活。外洋船在广州停留的时间,平均也有六七个月之多,一般是阴历五月到八月之间到港,到春节前回航,这段时间,偌多的外洋之人,半年当中消费的面包、牛奶和黄油,当也不在少数。
由此可见,早在三百年之前,广州就已经生产面包、黄油和牛奶这些典型的西洋食品,可供来广州贸易的西洋船员食用。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广州贸易不仅规模巨大,而且专业化程度高,分工十分细致。
52书库推荐浏览: 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