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全传_公木【完结】(105)

阅读记录

  梅兰怒放、香风满院的情景同时又翻出了新意,与二百多年前明的上联珠联璧

  合,成为佳对。于是人们对称之为"二百年才对上的对联"。

  话还回到二百年前。由于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常住在槐西老屋,

  他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槐西杂志》就是在这儿写成的。他的许多文友也经

  常到这儿来,和他最爱用文字开玩笑的,要数刘墉刘石庵、王文治和彭元瑞了。

  一次刘墉在这里饮酒,俩人只顾说话,把满杯的酒放凉了。纪晓岚让下人温

  一温再饮。刘墉却拦住说道:"且慢,有副对儿你对上再温。"于是用手指一指酒

  杯说道: "冰凉酒,一点二点三点水;"纪晓岚一抬头,见院中有一丛丁香花,便

  笑道:"用它来对正好。"用手一指院中说: "丁香花,百字千字万字头。"二人相

  与抚掌大笑。

  也是在一次饮酒中间,刘墉见厅前两棵柱子上空空如也。

  便问道:"为什么不写副楹联,贴在上边。"纪晓岚笑道:"正等待老兄小笔一

  挥。"刘墉很奇怪,问道:"人家都说'有劳大笔一挥',为什么你却说'小笔一挥'

  呢?"晓岚笑道:"这柱子不过比碗口粗点,你如果用如椽之笔,写丈许之字,叫

  我怎么去贴?若用小笔,我便贴得上了。"说罢二人大笑起来。当下有人取来文房

  四室,刘石庵写下了一副楹联:文章千古业;春秋五车书。

  据说这幅楹联直保留到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才被"革"掉。传说确否,

  作者未曾考证,不过人云亦云。

  十三、总纂四库

  乾隆二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编纂四库全书的准备工作已全部就绪,

  乾隆皇帝诏开四库全书馆。馆中首设总裁,总裁之下,设总纂、提调、总阅、总

  校、缮书、监造各处,分别在翰林院及武英殿展开工作。各部分的分校官、纂修

  官,计有三百多人,誊录员一千人,总共有四千三百多人参与其事。

  其编辑规模之庞大,恐怕应为'世界之最',虽非绝后,确是空前。

  这个编纂机构,其中有皇六子多罗傎亲王永容,皇八子多罗仪郡王水璇,皇

  十一子永瑆,东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文渊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刘伦,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于敏中,武英殿大学士舒赫德,以及阿

  桂、英廉、程景伊、嵇璜、福康安、和珅、蔡新、王際华、裘日修等各阁领事、

  各部尚书,先后16人担任总裁官。副总裁官也先后有梁国治、曹秀先、张若、

  刘墉、王杰、彭元瑞、金简、董浩、曹文植、沈初、钱汝诚、李友棠等12人之

  多,但真正负责实际编纂工作的,是翰林院侍读纪昀、刑部郎中陆锡熊、太常寺

  少卿孙士毅三位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纂修分校,则由戴震主"经",邵晋涵

  主"史",周永年主"子",纪昀主"集"。他们带领的纂修官总共有三百多人,其中

  像王念孙、朱筠、翁方纲、王太岳、姚鼐、卢文弨等,都是硕学通儒,一时名宿。

  他们校覆古籍,诏求天下遗书一万三千余部,厘定应刊、应钞、应存,依照经、

  史、子、集,分门别类,列成总目。前后用了近20年时间,《四库全书》最终

  告成。分别建"文渊"、"文津"、"文溯"、"文源"、"文汇"、"文澜"七阁,贮藏了

  十七万二千七百二十六册全书。把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典籍,几乎包揽殆尽,真

  称得上"汗牛充栋”,亘古奇功了。

  开馆这年,乾隆已经63岁,唯恐看不到《四库全书》的完成,又传谕采撷

  四库精华、编缮《四库荟要》,并分缮两部,一部贮藏于紫禁城内的摘藻堂,一

  部存放在长春园呋腴书屋,每部书有四百七十三卷,装成一万二千册。

  四库全书的编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间的一个盛举,

  对于纪晓岚来说,则是他一生的主要成就。

  纪晓岚日坐书城,博览群籍,寻章逐句,从《永乐大典》搜辑散逸,尽读各

  行省进献书籍,极尽艰辛。整整用了8年时间,完成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又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收正式入库书三千四百五十八种,存目六千

  七百八十八种,总计一万二百四十六种。各书提要,将一书的原委撮举大凡,并

  列叙者之爵里,订辩其书文字之增删,与篇帙之分合,批评其叙事议论之得失。

  诸书提要,分之则散弁诸编,合之则共为总目。

  "总目"按照全书体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每部之首,各冠以总序,

  撮其源流正变,以挈纲领。共分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

  类下有属,每类之首,也各冠以小序,详述其分并改隶,以析条目。每类之中,

  先以文渊阁著录(即编入四库全书)的书籍列在前面。那些言非立训、义或违经,

  与那些未越群流的寻常著述,经评定不足以收入四库之中,而也未尝奉旨销毁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