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则附存篇目,排列于后,藉存梗概,以备考核。如是流别繁碎的,又分析
子目,使之条理分明。如是意有未尽,列有未该,就或在子目之末,或在本条之
下,附注按语,以明通变之由。诸书各以时代为次,历代帝王著作,以隋书经籍
志例,冠各代之首。每书名之下,各注某家藏书,以不没其出处。那些坊刻书籍,
不便专题一家的,便注上"通行本"。各书的编次先后,都以登第之年,生卒之岁,
为之排比,或根据所往来唱和之人为次,不可详细考证的,就附在本年之末。僧
侣羽士、闺阁宦仕,以及外国的著作,也各分时代,不再区分。至于笺释旧文,
就仍从所注之书,而不论作注之人。如是褒辑旧文,而自为著述,与根据原书而
考辩的,事理不同,就仍随时代编入,统计著录有一百零二卷,存目八十七卷,
著录存目并有的有十一卷,一类或占一卷或数卷、十余卷不等,别集多达三十八
卷,楚辞类则不足一卷,全书共二百卷,书前冠以乾隆"圣谕",馆臣"进表",与
"职名"、"凡例",以及"门目等卷目四卷,大致记述了"全书"与"总目"纂修经过与
编写体例。
"总目提要"著录的书共一万多种,基本上概括了清代中叶以前中国的重要著
作,这万余部典籍的提要,"门类允当,考证精华",对了解中国古籍,研究中国
古代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学术著作,"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起要指,始终修
理,蔚为巨观","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星相、辞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
、词明理正"。当朝及后世学者读后,无不惊叹纪晓岚学识渊通,遂享有"通儒"之
称,被誉为"一代文宗"。
纪晓岚为编写《四库全书总目》,将从各地搜集到的逾万部书籍,以及宫中
秘籍,一一细细审阅,披览无余。但起初,明代的《永乐大典》藏置何处,一时
寻求未获,使他为此事十分焦急。
这天,王文治看他着急的样子,便想与他开开玩笑,郑重其事地说:"《永乐
大典》副本,失于明亡之际。其正本乃国中之宝,明庭十分珍重,当藏之秘阁幽
室,方能免毁于兵燹。今事过三百年,世间尚无正本的传闻。查诸史籍,更无记
载,究竟藏于何处,唯有鬼神能知。我看,你不防斋戒三日,祈神指点,或许能
出现奇迹。"斋戒三天,不食腥荤,不近女色,这在一般人说来,并不是什么难为
之事。可是,对纪晓岚来说就不同了。他性喜肉食,平时养成了习惯,每日三餐,
顿顿吃肉,配以浓茶即可。如今要他斋戒吃素,无异于一种刑罚。再说他自幼就
精力旺盛,从17岁结婚,到这时30多年了,除了不得已的情况而外,他几乎
夜不虚度,虽然年届半百,依然如故。三夜独眠,也会使他难忍难熬!
对于他的生活癖好,王文治素来清楚。所以建议他斋戒三日,表面上一番好
意,肚子里流的却是一滩坏水,要治治这位好色成性的风流才子。
纪晓岚是何等聪明,哪里会不明白王文治的用意?但他考虑:既然没有《永
乐大典》散佚的传闻,那肯定还藏在什么地方!只是寻找的不细,没有发现罢了。
在宫中再细致地寻找一遍,即使找不到,也可断定它没有藏在紫禁城中了。纪晓
岚考虑再三,居然不露声色,愿意依计而行。这一点,实在出乎王文治的意料。
"你当真戒斋三日?"王文治不大相信。
"只要能找到《永乐大典》,我斋戒一个月也无妨。更何况事关鬼神,不可半
点造次!"纪晓岚也一本正经起来。
事也凑巧。纪晓岚斋戒两日,指挥宫中大小太监细细查勘,一位小太监爬到
"敬一亭"的顶架上,终于发现了密藏在这里三百余年的《永乐大典》。
"嗨!找到啦!找到啦!"小太监高兴得一时忘了宫中禁忌,高声欢呼起来。
纪晓岚闻讯赶赴敬一亭,欣喜若狂,奏请皇上,迁大典至翰林院。有二千四
百七十三卷,九千八百八十册,从中辑录三百八十五种,交武英殿以聚珍版印行。
各省进献的书籍,已经堆积如山,厘定钞、存之后,分发给各分校官,作初
步的校勘。
鉴于原书大小长短规格不一,编纂后全部木刻,不但费时过久,而且耗资甚
巨,不如全部手抄。一来便于更改原著,二来大小可以统归划一,同时又节省时
间和费用。纪晓岚等人奏请圣裁后,召集京中善于书法的举人、贡生、监生数百
人,派为誊录员,负责抄写。并订制了一套奖励办法,规定每人每日抄写一千字,
扣除领书、交书时间外,每年须抄三十万字。按时登记,五年议叙。这办法实施
以后,果然有效,誊录工作品为顺利。
四库书馆的总纂之所,设在圆明园的新建的文源阁。纪晓岚家居城内,离这
里20余里,每天步行到此,往返颇为费时。便在海淀买下一处房舍,这就是槐
52书库推荐浏览: 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