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好停车,来到一棵树的树荫下歇息。
树荫下,坐着几个妇女,一边说笑,一边纺线,或是纳鞋底、做针线。这儿,
是一个偏僻的地方,住着的又都是一些村民,从来也没有见过什么大官。今天忽
然有位大官从这里路过,穿着奇异,车饰华丽,马铃摇脆。自然都感到新奇无比。
于是,那些在田里做活的,在家里闲居的,无论是大人或是小孩,都跑到这里来
看官儿。这一闹腾不要紧,人们只把个树荫下都站满了。那些纳鞋底、做针线的,
自然是把那针头线脑的都拿在手里或抱在怀里了。然而,那些用纺车纺线的人就
不好办了。她们怕人多踩坏了纺车,往远处挪又来不及了,于是索性便把纺车举
起,挂在这棵树的树丫上了。
碰巧,在这株大树北面不远的地方,有个由高向低的坡坎。一户穷人家,在
那个坡坎处盖了一个地窨子房。地窨子房,即一面利用坡坎挖掘成墙,一面再另
砌新墙,上面苫上盖,这个房子就算成功了。这个房子,从前面看,是个房舍样,
有门有窗;从后面看,则是一个坡坎,根本认不出是房。这会儿,由于前来看官
儿的人多,再加上喧嚷声大,把正在附近吃草的一个牛犊吓惊了。那牛犊儿没处
去,就沿着那个坡坎跑到了这家地窨子的房顶上了。
这时,纪椒坡的老伴正巧一抬头,看见了摇挂在树上的纺车;一回身,又看
见了跑上地窨子房顶的牛犊儿。于是,她心机一动,拉着纪椒坡的衣袖,说道:
"你看,这不是车上了树、牛上了房吗?咱们就住在这儿吧!"纪椒坡闻声,看了
一看,接着又打量了一下这里的地形地貌。单只见,这里虽遭兵燹,但小镇还算
屋舍完整,古风犹存。它三面环河,一面着陆,交通豁达,树木繁荫,物产丰饶,
真也是个好地方。随即他打听了一下,这儿名叫景城,于是便在这儿定居下来。
这就是献县纪姓的始祖。
经过二百余年的子孙繁衍,到了清代时,纪氏人丁兴旺,已成了献县屈指可
数的大姓氏之家了。
当时,献县纪氏有两大支,一大支在景城,一大支在崔尔庄。崔尔庄,在景
城东,相距三里许。析居在崔尔庄的一支,人丁更是兴旺发达,到清代康熙年间,
已有几百口人,成为周围数十里内较有影响和气势的望族。而"崔尔庄纪"的子孙
中,科举入仕的人多,比"景城纪"还有声名。传到纪润生这辈,"崔尔庄纪"地位
就更加显赫起来。
纪润生名珏,是纪椒坡的十世孙,清貤赠中宪大夫,官至刑部江苏司郎中,
加三级累赠光禄大夫。
纪润生的子王氏,是河间县增生王云鹗的女儿。她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
纪天澄,小的叫纪天申。纪天申又有四个儿子,长子叫纪容舒,次子叫纪容雅,
三子叫纪容恂,四子叫纪容端。
纪容舒,为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举人,历任四川、山东二司员
外郎、刑部江苏郎中、云南姚安军民府知府,加三级授奉直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累赠光禄大夫。他又是个文学名士,著有《唐韵考》五卷、《玉台新咏考异》十
卷。
其夫人张氏,诰赠宜人,晋赠恭人,累赠一品夫人。到了这时,他家已是三
代一品,极享盛誉。当时,在崔尔庄一带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上有天堂,下
有苏杭,数了北京就数崔尔庄。
崔尔庄哟崔尔庄,
九门九洞九关厢。
十字街头跑开马,
南关园子立道场。.....
可见当年威风,确实非同一般。
本书中,将要记述的风流才子、一代文宗,被誉为"诙谐大师"、举世闻名的
《四库全书》的总纂纪昀,字晓岚,于雍正二年(1724年),就出生在这个
家庭中。就是这个纪晓岚,在中国文化史上,遂展一代英姿,开一代风范,成一
代宗师。
二、蒙学乡里
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十五日午时一刻,纪天申饭后到书房纳凉,靠
在一张楠木椅上,手里捧着一卷书翻阅。看着看着,便进入了梦乡。.....他看到
从窗户钻进一只猴子。只见它只吃完桌上的果品,就到书橱翻腾那些书,像人一
样,一部一部地翻着,看完的便扔在了地上。当将最后几橱书都捣腾到了地上时,
已是一片狼藉。这时,猴子见纪天申手里还拿着一卷,就蹿上来夺......纪天申
一急,醒来知是一梦。看着手中空空的,书已掉在了地上。这时,儿子纪容舒房
里的一名老婢女走进书房,向老太爷施礼说道:"恭喜老太爷,午时一刻,大老爷
房中的张夫人,添了一位少爷。"这个刚降生的男孩,是纪天申的第五个孙子,取
名纪昀,字晓岚。纪晓岚还有个哥哥,名卓,字晴湖。纪天申的另外三个孙子--
纪暄为容雅所生、纪晖为容恂所生、纪昣为容端所生。
52书库推荐浏览: 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