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看出,诺瓦利斯颂扬黑夜,是与他过早地接触到死亡的影子分不开。因
此,对于黑夜的歌颂继出而变成了对于死亡的歌颂。生与死在诺瓦里斯的眼
里已经没有了界限,死人有一半活着,活人有一半已死去。如他曾写到:
不是说聪明人寻找的一个好客的床塌过夜吗?那么,爱上了长眠者
的人才是聪明的。
1799年,诺瓦利斯由威廉·施莱格尔介绍与蒂克相识了。他们的友谊给
诺瓦利斯这种阴郁的心态打了个句号。三人不久便成了密友,常常彻夜畅谈。
他们夜半出户,欣赏夏夜的美景。蒂克开始在创作上对诺瓦利斯产生影响,
促使他动笔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海因利希·封·奥夫特丁根》。这本书描写
的是中世纪诗人奥夫特丁根的生平,与德辚大文豪歌德的《威廉·迈斯特》
相对抗。小说探讨以神秘的“蓝花”为象征的浪漫派诗歌的价值和本质。那
么什么是诺瓦利斯的“蓝花”呢?这是个象征的说法,包括了一个憔悴的心
所能渴望的一切无限事物。它象征着完全的满足,象征着充满整个灵魂的幸
福。因此,这种蓝花存在于我们没法看见的地方,存在于我们的梦中,我们
的预感和幻觉之中。它时而混在别的花卉中向我们致意,但马上又消失了,
时而把它的香味送到我们面前,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香气却又飘走了。因
此,蓝花无非是诗人心目中的憧憬。诺瓦利斯觉得歌德的迈斯特太俗气、太
具体,他要塑造一个截然不同的奥夫特丁根,这个青年在梦中看见了这样一
朵“蓝花”,于是便念念不忘。他随着母亲和几个商人从故乡出发,旅行到
奥格斯堡。一路上的遭遇并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但他通过矿工认识了自然的
力量,通过隐士理解历史;到达奥格斯堡,他的诗才通过爱情得到发展。他
把自然界看作“心灵的另一存在”,把在外界遇到的事物看成象征符号。于
是,现实完全化为理想,理想完全化为象征。诗完全脱离了生活。诺瓦利斯
在小说中这样谈到诗人:“许多重大事件只会打扰他们。他们注定要过一种
简单的生活,他们不得不仅仅从故事和文章中来认识世界的丰富内容和无数
现象。在他们的一生中,只能偶尔让某个事件把他们短暂地卷入湍急的漩涡,
以便他们通过若干经验详细地了解当事人的环境和性格。平时他们敏感的心
灵已经为一些身边琐事忙得不可开交了。他们已经赋有上天的恬静,不为任
何愚蠢欲念所驱使,所以只须吸取人间的果实的香气,而不必去吞食它们,
他们是自由的客人,轻踏着黄金般的脚步,有时不由自主地展开翅膀。”因
此,在诺瓦利斯那儿,一切都是颠倒的。生活不是诗的基础,却是以诗为出
发点的。
现在,在黑夜、死亡、逸乐这些主题上,诺瓦利斯又插上了一朵神秘的
蓝花。这些主题也表现在他的许多抒情诗中,如《少女的痛苦》、《圣歌》、
《墓地悲歌》等。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向我伸出手来吧,
做我忠实的兄弟,
眼光紧盯着目标,
----------------------- 页面 49-----------------------
不要再把我离弃。
我们跪在一个庙宇,
我们走向一个地方,
我们追求一种幸福,
我们共进一个天堂。
于是,我们发现代表着蓝花的个人幸福在现实中始终未能露面,却时时出现
在诺瓦利斯的诗中和小说中。
----------------------- 页面 50-----------------------
素朴的民间情调——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
早期浪漫主义运动并未持续多久,但在德国文艺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不久之后,就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贝尔格,创办
刊物,形成了后期浪漫主义,即青年浪漫派,又称海德贝尔格派。这一派的
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
在德国浪漫主义作家中,阿尔尼姆和布伦塔总是相提并论。原因是他们
两人共同出版了《儿童魔号》歌谣集。这是一部重要的民歌集,收录了德国
300来首的民歌。这部民歌集的出版不仅在文化史上具有极大意义,在德国
的抒情诗和文学创作的发展上,也引起了轰动。它扬起的那种天然的音调给
浪漫主义的抒情诗增添了响亮的和声,影响了后来的整个德国文学。
路德维希·封·阿尔尼姆 (Ludwig Achim von Arnim)于1781年出生在
柏林,曾在格廷根攻读自然科学,后来游历德国各地,见识自己的祖国和人
民,并搜集民歌。随后在海得堡住了一段时间,认识了后来的合作者布伦塔
诺及其妹妹贝蒂娜,后来娶贝蒂娜为妻。 1808年,他创办《隐士报》,蒂
克、荷尔德林和格林都是此刊的撰稿人。不久,他把此报更名为《寂寞的安
52书库推荐浏览: 邹纯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