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世纪_董竹君【完结】(106)

阅读记录

  翌年春节初三傍晚我有几分热度,正躺在床上,邓大姐进门撩开帐子,我要起身她不让,她说:“听说你病了特来看你,你好好保养,多年来太累了。”她坐下和我聊聊,即走近窗口,边拉帘子边说:“这时候,还不把窗帘拉拢(意是指护土不注意)。”她回头在床边又坐了一会,又叮嘱:“好好休养,过几天再来看你。”

  转身轻轻地走了。她走后我想她自己也是来疗养的,还在关心别人,不禁泪下!

  老友、留美牙科专家韩文信,天津人,品德高尚,性格直爽,为人热诚,解放前他留美回国后任上海市卫生局总顾问,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住上海南京中路大陆游泳池附近(门牌号数忘了),沿马路房子二楼,我们和他交谊颇深。韩老和周总理是知友,他的夫人与邓大姐在天津女子师范学校同学!他们交谊深厚。他的客厅里周年挂着周总理像。我的子女都很尊敬他,惜于1968年逝世。韩老次子韩宗琦亦是牙科专家,任北京医院院长,为人异常热诚,我的子女叫他大哥,我们彼此都很亲热。在上海有次我和女儿们去韩家,进门见邓大姐在场,大家喜出望外异常高兴,韩老忙着沏茶,彼此坐下叙旧,大姐笑谈聊天,我们受益不少,后来大姐有事先走了。此情此景至今难忘。

  后来在1984年全国政协六届二次大会时,5月18日下午,邓大姐在无党派小组会上还提到我,她说:“今天还有几位委员没有来,董竹君女委员过去给我们党帮过很多忙,做过很多工作。可能因为身体的关系未出席;请秘书长代我去看看她,问候她,等她好了以后,有机会会见到她的。”尊敬的邓大姐是无处不关心人!

  再者永业经营到9月中下旬,圣约翰大学生何溶(即何舍里)、陈宝森、陈鲁直、金沙(即成幼殊);“复旦”学生任阴桐、黄森、董国瑛等,联络了一批文艺爱好者(其中有的是新四军派来上海的,有的是地下党员,有的是进步青年)筹备出版综合性文艺刊物《麦籽》,成立了“麦籽”社。麦籽社的经费是由女儿国瑛从锦江抽出的资金。印刷所从秘密转向公开承印,《麦籽》主编何舍里。

  10月,国共签订“双十协定”,中国有了和平民主建设的可能性。形势变化很快,盘人的永业印刷机器设备已不敷应用,旋即我从锦江抽出三十两黄金又在麦色尔蒂罗路四十三号盘人协森印务局的全部机器设备及一楼一底房屋。仍用协森印务局店名加上(尊记)开设。协森(尊记)印务局仍然是秘密经营,承印《麦籽》半月刊等。

  协森(尊记)印务局主要工作人员,凭记忆开列如下:

  董事长 董竹君 义务校对 蔡文源

  经理 任百尊 助理会计 田鸣

  副经理陈信芳(私方) 职员 罗贯中

  账房 杨志清 排字房(Job)领班 陈蔼根

  工务 胡大章 学徒余诚忠

  营业员 陆新泉 学徒 陈林泉

  营业员 王文才 工人 王耀庭

  书版排字房领班工人约四十人左右,姓名已记不清。

  周总理的秘书陈家康指派程克祥找到协森。小程用解放社、中国灯塔出版社名义出版《解放》杂志、党的七大文献。这两种书刊当时不向社会局登记,也没有发行人和社址,实际上是秘密印刷,由程克祥一人负责发送全市书报摊销售。

  《解放》杂志出了三期,因被“特务”撕毁、没收,不准发售而停刊。而灯塔社连续出版了毛泽东著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论联合政府》;朱德著的《论解放区战场》以及综合新华社报道的“双十协定”

  国共谈判过程为内容的三十二开本《为和平而奋斗》等书,及《论持久战》、《论共产党员修养》、《评赫尔利》、《上饶集中营》。梅益同志也到协森印刷过宣传品。

  这许多党的重要文献,在抗战胜利后的蒋管区上海还是第一次印刷出版。它如同黎明前的灯塔,刺破重重迷雾指明了中国革命航船的航向,成为白区人民的精神粮食。曾一版再版多次,深受各界人民的欢迎。

  1945年底左右,经在益友社活动的施怀宁(党员)、大江出版公司的陆以文(即陆象贤)、成幼殊等人相互介绍,上海地下市委所属工委、职委、学委、教委公开出版的《生活知识》(主编纪康)、《人人周刊》(主编戚原)、《时代学生》

  (主编金沙)、《新文化》(主编周建人)与小教联的会刊《教师生活》,银行工会的《银钱报》(主编梁小民)等都来协森承印。协森因此扩充排字房、传字机等设备,我又增加投资,此时协森的生产能力已日产三至四万字,也就是说每天可以出一本杂志与两万字的书一本。

  1946年2月,中国灯塔出版社以党的整风文献二十三篇为内容出版的灯塔小丛书。

  以一、两篇文章印成一本(共十四本出齐)打成纸型、一再再版。小丛书携带方便,售价为一张报纸的售价,起初由上海书报联合发行所代发行,后被特务干扰,发行受阻,即改由地下党组织传送。

  1946年6月20日,上海人民反内战大游行前夕,沪西国毛一厂工会送来反内战传单、口号、标语底稿。要求在两、天之内印成四万张传单。我们印刷只有两台四开平版机,无法完成这样大数量的印件,我们通过同行关系在天潼路找到一家停业的印书车间。用他们的全张平版机、浇铅版设备,经他们连夜赶工,只一天一夜印就四万张,雇了两辆三轮车运往沪西。车过四马路山东路口,三轮车因红灯急刹车,车上传单成捆翻落,散布一地、交通警未注意传单内容,急令快走,我们草草收拾,重新装上三轮车,送达国毛一厂,保证了6月23日大游行的需要。

52书库推荐浏览: 董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