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世纪_董竹君【完结】(9)

阅读记录

  我对母亲这个回答感到不满意,什么“下世”、“前世”、“后世”的,我不懂。每当我发出这样疑问时,母亲总是高声说:“你又去和人家比了。这有啥好比呀?人比人要气死人的!没有啥比头!跟你说我们是穷人,人家是富贵人,是前世修得的。人家命好,我们命苦。”还是这些话,我听起来似懂非懂,还是疑问一大堆。这些疑问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着。

  第三章 迫入青楼

  一、只有这条出路

  缠小脚 父亲大病以后,因为没有钱调补身体,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拉车了。家里生活开支只好再尽量节省。过了一段时间,母亲要给我缠小脚,我怕痛,不肯缠。“看,你不把脚缠小点,就只是半截‘观音’,多可惜!”一天晚上,她用白布做的脚带把我的脚缠起来,上床后,睡在被窝里两脚发热,痛的要死。我起来偷偷地拿了剪刀,把它剪掉了。第二天,母亲边说边又给我缠上了,一边缠还一边喷些烧酒在布上。她的意思是让我的感觉麻木一些,哪知道喷了烧酒更疼。我忍不住,又用剪刀把它剪破,并且把脚带剪得粉碎。母亲非常生气地说:“看你那样子,上面长得蛮好看,下面一双大脚板,难道不是半截‘观音’吗?”我说:“观音菩萨是大脚,爸爸带我去庙里我看到的。”母亲侧头看我一眼说:“将来长大没有人要你的。”父亲在旁就对母亲说:“何必一定要把脚缠小挨疼呢?让她去,没有人要我养她一辈子!”我听了心里真高兴,因为疼得实在受不了。母亲就说:

  “好!好!那就随依你们吧!”我听完母亲的话,猜想,这下再也不会给我缠了。

  我想:“不是说,推翻了满清改换民国,就不要再缠小脚了吗?为什么母亲还要我缠小脚呢?”这次缠脚的经过使我初次感觉到女人就是比男人更受苦,除了受穷之外,还有更多的苦恼。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改朝换代,成立了户华民国,但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意识和习俗太深了。尤其是妇女受种种旧礼教的束缚,“三从四德”

  等等枷锁套在她们的脖子上,压得她们抬不起头来。让妇女缠小脚,仅是陈规陋俗中的一种罢了。

  家庭境况更加穷困了,连房租都付不起。我读书的费用也没有着落了。那时,我才十二岁。

  学唱京戏 1912年,有一天,母亲提出要我学唱京戏。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母亲要我学唱京戏呢?我心里就怀疑:也许会出现什么意外的事情。因为我们住在五马路,靠东边那一带清和坊里弄和沿马路都是堂子,堂子里都是些做生意的姑娘。

  到了晚上很热闹。平时晚间看见里面灯光明亮,从窗户里传出唱京戏、拉胡琴和猎拳喝酒的声音。还看见姑娘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和陪同娘姨坐在一部两旁挂有干电石灯的包车上,进进出出、忙忙碌碌。我经常听说有某个姑娘被卖到那些堂子里去做生意了。做什么生意?我那时候一点也不懂。我害怕,总感觉那里面不是一个好地方。因此,我怎么也不肯学唱京戏。但是,母亲一定叫我去学,我就问她:“为什么一定要学呢?学了又有什么用?还要花钱。读书都没有钱了,还要学唱?”母亲叹着气说:“你学嘛!先别管。”她不讲明,每天叽哩咕噜的,我还是不肯。

  隔了些日子,父亲也和我讲了。他说:“阿媛,你要晓得,京戏还是要学的。

  我们家里这样苦,自从我生伤寒病以后,拉黄包车力气更不行了。你姆妈出去做娘姨,她为了要照顾家里,人家就嫌她每天做工时间短,所以每个地方都做不长,她只能做做零工,也还是做做停停的。我们欠了许多债,利钱很大,高利贷借来的。

  你去学京戏,学会了把你送到五马路前面堂子里去抵押一个时期,三百块钱三年。

  你晓得姆妈、爸爸就是你这么一个女儿,当然是舍不得的。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抵押的钱就可以还清欠的债,把押当的衣物赎些回来。并不是叫你一辈子在堂子里面,因为你这个年龄只能在他们长三堂子里做‘小先生’‘清倌人’[注],不能做‘大先生’。你是去卖唱的,不是卖身,你年龄还小,卖身我和姆妈都是舍不得的。

  阿媛,难道你愿意眼看我这么瘦,家里这么苦?你难道不愿意帮帮你娘和我的忙吗?

  去到那里,又不是叫你做什么,只是卖卖唱。我想了很久很久了,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这条路好走。”这番话,说得有情有理,我终于明白了,叫我停止读书去唱京戏的原因和目的。可是,想前想后,我就大哭起来。父亲叫我不要哭,他又说:

  “三年时间很快就会过去,并且一定只让你去做‘小先生’,你放心吧!期满就接你回家。”我那时的伤感是难以形容的。但是,看到家里这样穷苦,我不能不答应。

  同时,想到《二十四孝》、想到《孝经》上的故事,自己应该做孝顺父母的孩子,我就答应了。双亲请了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教师(姓名忘了),人还和蔼,我叫他师父。——他教我学唱京戏里的“老生”,首先教我背熟台词,然后,打拍低声哼唱。练习熟了,师父才拉开胡琴,我就配合胡琴拍子提高嗓子唱了。他隔天来家教我。这时候我还边读书、边学唱。后来,在快进堂子的几个月,就不去上学了。虽然,师父称赞我聪明,但我的心情是不愉快的。

52书库推荐浏览: 董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