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后妃列传_招福【完结】(165)

阅读记录

  自从李治走出小院,王皇后与萧淑妃就一心盼望着他的"处置",可她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苦苦盼望来的,竟是这样一道催命符.人生至此,夫复何言?既然哀求也保全不了性命,那就在生命的尽头保有最后一丝尊严.王皇后照礼仪镇静地"拜谢"了丈夫的"恩赐":"陛下万年!昭仪承恩,死吾份也!"而萧淑妃则不然,正如人所说:正常的女人无论怎么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和父母家属的悲惨,也无法接受亲生儿女的悲惨命运.想到三个儿女将要遭受变心丈夫和情敌的摧残,萧淑妃破口大骂:"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来世为猫,使武氏为鼠,吾当扼其喉以报."

  无论是镇静还是失态大骂,可怜的王皇后萧淑妃当然是死定了.然而对于她们是怎样死的,说法却不一.旧唐书说她们是被"缢杀"的,新唐书却说她们每人先被打了百杖,然后又"剔其手足,反接投酿甕中",然后"数日死,殊其尸."这还不算完,身死之后,王氏被改姓蟒氏,萧氏被改姓枭氏,随后,二人的家族带着耻辱的姓氏被流放岭外.

  若照新唐书的说法,武皇后的手段实在是太可怕了.可怕并不仅仅止于赐死流放,而是过程的残忍.这似乎可以说是她多年积怨的一次大爆发:兄弟的轻辱、太宗朝的枯寂、尼庵的惶恐、女儿的死、在整个争夺后位过程中反反复复被揭的伤疤(事父子二人、出身非士族大家)……都发作了出来.在这方面表现得最明显的一点,并不是王萧二人惨死的方式,而是别出心裁地要改掉她们出身的两个士族巨室的姓氏.很明显,情敌和政敌们攻击她的经历出身,她就要让对手们与他们引以为荣的骄傲之源——姓氏,彻底脱离."我拥有不了的,就要让你们也得不到."从肉体上消灭对手又算什么呢!

  经过这一次改姓流配及其后陆续有来的折磨,王、萧、柳等曾经傲视同侪的清流大姓遭到了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仅以王皇后的母亲柳氏家族为例.在高宗永徽年间,柳氏家族以柳奭为首,同时居官尚书省的超过二十人.然而在这一次流配之后,从北朝以来就长期"充于史氏,世相重侯"的河东三著姓之首柳氏家族,一落至于贱民地步,虽然武则天死后他们逃出生天,他们的门荫特权却再也无法重振.虽然仍有"士林盛族"的旧誉,后人在仕途上却从此只能象寻常小地主人家出身的官吏那样,从底层的小吏做起,功劳苦劳拿命去捱,也多数只能混在七八九级的小官职上打转.柳氏后人柳宗元曾经为此叹息:"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

  对于重视门阀胜于性命的士族来说,王皇后萧淑妃的惨死比之这样的流祸后人羞辱门第,似乎已经算不得最大的悲哀了.

  说到史书上对王萧二人惨死方式的记载,似乎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再怎样的怨毒报复都可以想象,她就算再怎么虐待王萧二人都可能发生,但史书上所记载的方式却有些蹊跷:用啥不行,非要在大唐后宫重演吕雉对戚懿式的的戏码?当时武皇后其实地位并未稳固,死敌都未挖除,高宗又甚是粘糊,儿子也未正位储君,她正是需要继续做姿态的时候,居然就会那么勇敢地直接让大家把自己等同于吕雉了?更仿佛是提前知道自己未来将和吕雉一样,在史书上单独占有一章本纪一样.

  武皇后妒恨交加下,擅改旨意杖毙甚至侮辱她们惨死都是有可能的,但是截去手足丢入酒瓮的事情却有些奇怪.讲到这个,就忍不住想起吕雉和慈禧.吕雉是唯一一个能够证实做过此类事情的女人,因为她的成就是把儿子吓病了.但武则天和慈禧都不太说得过去.尤其慈禧是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事的——因为传说被她截去手足装入酒瓮的丽妃,一直活得很不错,慈禧在做了太后之后,一直将丽妃封到皇贵太妃的名份,丽妃的女儿甚至是慈禧以嫡出公主的待遇出嫁的.似乎有些人总是喜欢让自己有成见的女性历史人物做同样的事情,这倒是另一种值得关注的心态.

  另外说到萧淑妃咒武皇后为鼠自己为猫,以致于"由此宫中不畜猫",并说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也显得矛盾重重.因为史书还记了另一件事,说老年的武则天闲来无事,以调教猫儿为乐,最后竟训得猫能与鹦鹉共处.武则天非常欢喜,将一对宠物带出来给百官看,显示自己的另类本领.结果在众官马屁声中忘了喂猫的时间,耐心早已在百官传观中消磨殆尽的猫儿饥火中烧,当场把鹦鹉抓来吃了.于是"太后甚惭",猫鸟共舞就此草草收场.

  至于为避王萧二人冤魂就避居洛阳,也靠不住.高宗年间,没事就往长安城以外跑的是李治本人,永徽年间去年最多的是宝鸡万年宫,显庆二年以后置洛阳为东都,称洛阳与长安是他的"东西二宅",这才时常开始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武则天做为皇后只是随行,何况她为了紧跟高宗还不得不放任儿子留在长安监国,以至逐渐造成大权旁落母子反目.区区两个冤魂与权力又孰轻孰重?再往后她改李唐为武周,要换个京城当然也是无可厚非,似乎都与冤魂扯不上关系.何况洛阳宫城中武则天杀的冤魂也够多的了,哪有老年人不怕冤魂壮年人反倒怕成这样的道理.——因此,与其说她是因为两个冤魂而避开长安,还不如说她是因为太宗年间的过去而多少有些不喜欢长安.这个道理也放在李治身上也一样可以解释得通.

  王皇后和萧淑妃都灰飞烟灭了.接下来的事情也就顺理成章.

  显应元年正月初六,王皇后的养子太子李忠被废为梁王、梁州刺史,武皇后四岁的长子李弘成为大唐储君.当年李忠被册太子,长孙无忌出了大力,假如王皇后不被废、假如李忠能顺利继位,长孙无忌无疑将能在扶保太宗、扶保高宗之后,成为三度扶立皇帝的大功臣.这也是他竭力阻止有亲生儿子的武媚正位中宫的暗箱理由.然而这个美好的前景,至此彻底破灭.

52书库推荐浏览: 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