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欲才华横溢,十分聪明,他曾经向父亲建议立孔庙并按时祭祀,而且对汉学十分精熟——阴阳、音律、医药、针灸、文章、书画无所不通,他的丹青绘画甚至成为后来宋朝的宫廷珍藏.然而述律平不喜欢图欲的主要原因,正是图欲对儒家学术、对汉地制度的推崇.,她认为儒家文化并不适合契丹民族,会把勇悍且藐视规矩的契丹人改造成唯唯诺诺的胆小之辈.——其实,真要照汉人的儒雅要求,图欲还不够格得很.他虽然学诗学画修心养性,可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血统仍然不时地要发作一下:好杀.对身边不慎触犯他的人,即使是姬妾宠婢,他都要施以烙刑.他的暴燥脾气把嫁给他的汉妻夏氏吓得魂飞魄散,以至于请求出家为尼以避丈夫的辣手.——不过就算这样,述律平仍然觉得这个儿子不象契丹人,不够杀气腾腾.
次子德光虽然文采有限,但是武略出众,这一点很合述律平的胃口.而更合她胃口的,还得数德光的婚姻——他迎娶的恰恰是同胞姐妹质古与舅舅萧室鲁的女儿萧温——述律平的外孙女兼内侄女.
不过最让述律平喜爱的,还得是最小的儿子李胡.
然而这并不代表李胡文武双全.事实上李胡既没有继承父母一丝一毫的文韬武略,更从没有为契丹国建立过任何功勋.他只有一身蛮劲,狠辣方面倒是和爹娘有几分相似,甚至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平常无故心情欠佳之时他就拿人黥面刺字消气;若是当真有甚么事起来时,他就要把人活活剥皮抽筋或者活活抛入水火之中淹死烧死.契丹人上至高官贵族,下至平民奴隶,没有不怕他的.可是不知道怎么地,述律平偏偏怎么看都觉得李胡是最能干的儿子.
在这方面,阿保机和妻子的看法完全相反.
阿保机曾经看过儿子们同睡时的姿势,见李胡缩着头躲在两个哥哥后面睡,非常不满地说:"李胡是几个儿子中最差劲的."后来又让三个儿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采薪.次子德光不论干湿,首先弄了一大抱回来;长子图欲精选干燥的柴禾捆扎好才返回;而李胡怕冷又怕苦,胡乱捡了一些,一路上嫌累还丢掉了大半,才最后返回.阿保机再次对幼子大失所望,对述律平说:"大儿巧,二儿诚,小儿子则连谈都不必谈了."——然而阿保机说也白说,述律平最溺爱的就是这个一无是处的小儿子李胡.
在阿保机率部西征的岁月里,次子德光战功卓然,逐渐掌握了契丹国的军事实权;而太子图欲非但没有立下丝毫功劳,反而和怎么看他都不顺眼的母亲一起局促在皇都中,被述律平尽情地横挑鼻子竖挑眼,结果可想而知.
天赞四年夏四月,阿保机和德光西征凯旋,短暂休养后于十二月开始东征渤海国,述律平带着太子图欲一齐随行.
渤海国很快就被契丹军队手到擒来.而令人惊讶的事情也就在这时候发生了.
阿保机将渤海国改称为"东丹国",国都名天福,将随军的皇太子图欲册封为东丹国主"人皇王",赐给图欲天子冠服,建元甘霹,同时在东丹国施行汉法,建立百官制度.虽说图欲一向主张将契丹全面以汉法治理,但是他毕竟是皇太子,阿保机将他单独留在遥远的东丹,实在是很不合适的.不能不让人怀疑是不是述律平在其中起到了相当作用——这个东丹"人皇王",不过是她劝说阿保机更换太子的第一步而已.
图欲似乎也猜测出了这一安排背后隐藏着母亲怎样的用意,他是哭着去做这个"人皇王"的.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述律平刚刚把看不顺眼的大儿子留在渤海国不到三个月,她刚到五十五岁年纪的丈夫阿保机就在天赞五年(公元926)七月甲戌日死在了返回皇都的路上,地点在扶余城(即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而这个时候,契丹皇太子的名份还属于东丹"人皇王"耶律图欲.
不用说,阿保机不合时宜的死去,打乱了述律平更改继承人的步伐.
三、株杀异己扶立爱子
(顷刻间自断手腕的狠辣劲头,比她从前逼别人殉葬更具杀伤力,从此后所有的皇亲国戚、满朝文武都对述律平畏如虎蝎,对她的主张再不敢违抗.述律平更改皇储的条件已经完全成熟.)
述律平并不甘心将契丹国的帝位传给自己讨厌的儿子图欲.为了达成变换皇储的心愿,她在阿保机去世后的第八天宣布,主少国疑,由自己临朝称制代行皇权.——呃,实际上这时候的图欲已经二十八岁啦.
临朝称制后的述律平,开始不遗余力地铲除她认为可能会妨碍自己易储大计的"异己".
阿保机死后不久,她便将掌握重权的阿保机旧臣都召集了起来.
这一场简短的召集在《契丹国志》里有精彩的会议记录.
后(述律平)问:"汝思先帝乎?"
众答曰:"受先帝恩,岂得不思!"
后曰:"果思之,宜往见之."
实话说,任何人在这种时候,都会做如此回答,只是所有的大臣们都没有料到,这样例牌的追思问答题的背后,居然会引出述律平这样打蛇随杆上的决定.但事到如今,他们已是悔之晚矣,站在高台上的述律平以看砧板上鱼肉的眼神看着这群曾经跟随阿保机出生入死的文武重臣,不容分说地把他们统统砍了脑袋,拿去殉葬.
大臣们无故被杀,他们的眷属当然哭闹不已.述律平却蛮横地回复她们:"我如今寡居,你们如何不该效法我!"
此后,述律平的杀戮还陆续有来.凡是被她起了疑心的官员贵戚,她都随便找件事情对此人道:"为我传话先帝."然后便将其拉到阿保机灵前杀掉了事.
52书库推荐浏览: 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