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密码_[美]弗·菲罗斯【完结】(55)

阅读记录

  令人感到可疑的是,这位来自斯特拉特福镇的演员的死,居然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不仅一条哀悼性的颂词都没有,甚至连纪念仪式也没有。但不管怎样,莎士比尔死了,而整整过去7年之后,《第一对开本》才问世。早期的剧作被添加进去。有些地方做了删减,有些地方则做了改动。

  《第一对开本》献给英国最著名家族的彭布罗克伯爵及其弟弟蒙哥马利伯爵。上面所写赞誉之词,有过分之嫌。有人怀疑此话可能暗含讥讽,尤其当我们了解到培根与彭布罗克伯爵兄弟之间十分紧密的关系后,就更有理由认为。

  献词上说,有两个与莎士比亚同在一个公司的演员,是他们收集整理了发表在《第一对开本》中的36部剧作。他们称这些剧作为“雕虫小技”,这很像培根说起那些剧作时所使用的词汇“儿童玩具”。这两个人由于共同编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名声鹊起。他们叫约翰·海明和亨利·康代尔。他们也是环球剧院的股份持有者。在《第一对开本》没有出版之前,他已于1616年退休。有人怀疑,他由于利用了培根、彭布罗克伯爵、琼森和公司的名义,收获甚丰,完全可以坐享退休后的生活。

  《第一对开本》的献词显然是模仿古代文章而作,老普林尼于公元77年写成一本书叫《博物志》,作者将它献给当时的罗马皇帝韦斯巴芗。老普林尼在评论自己作品时写道:“我的这些东西不过是儿童玩具和博人一笑的玩艺罢了。”这位古罗马作家的用语是怎么走进《第一对开本》献词之中的呢?很多人指出,培根的助手本·琼森先生才是模仿者。很多人得出结论,说本·琼森才是真正的编辑,是他写了《第一对开本》的献词,并监督《第一对开本》的整个出版过程。

  在《第一对开本》中,《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部作品的总行数,比1602年版多出了两千多行。《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则完全多出了一幕。《亨利五世》则多出了1600行。显然,有人做了太多的“填塞”。

  那么,既然莎士比亚早在7年前就已过世,又有谁能写出这么多的“填塞”内容呢?所有这些填塞的手稿这些年一直放在什么地方呢?学者们普遍认为,在莎士比尔家族的人手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手稿。我们也知道,在莎士比尔的遗嘱中,根本没有提及任何一个家族中人。那如何解释作品中新增加的部分呢?如果用一般的思维方式,那是绝对不可能解决这一谜团的。

  在《第一对开本》开篇写给读者的信中,编辑者居心叵测地声称,书中全部剧作均出自那位舞台演员之手,由这位演员的两个同行整理成书。编者违心地说,这些剧作都来自真正的原始手稿并付梓成书,“所显示出来的总行数,与作者最初创作出来的一行不差”,而且,编辑们还看到,“在他得到的手稿上面,连一个墨汁污点都没有。”但学者们坚称,这些剧作多出来的部分,其实应该是与别的书中内容混合而成。另外,莎士比亚对自己的手稿究竟会怎样,本就一点兴趣都没有。

  本·琼森与“莎士比亚”的真实关系成为无数猜想的来源。其实,当本·琼森说他“所爱和尊敬的崇拜偶像”时,他所指的是他的老板兼朋友弗朗西斯·培根。

  《第一对开本》附加了一段哀悼颂词和一段赋诗,是本·琼森写的。它这样开头:

  “献给我所爱的,

  作者

  威廉·莎士比亚先生

  和

  他所留给我们的一切。

  为表示不嫉妒您的名字(莎士比亚)

  我在此奉献出您的书,与您的名声。”

  在这里,莎士比亚的名字被没有必要地以不同的字体写了出来,并被括上括号。为什么呢?没有人给出答案,但研究培根的细心者却发现,这是许多故意留出的线索之一。

  赋诗中还包括了对诗人最慷慨大方的赞美词语,说他是“整个时代的良知”,“我们舞台中的奇迹”,是“宛如耀眼星辰的诗人”。那些相信此人就是真正作者的人们,当然欣然接受这些华丽的词句,并以此认定,本·琼森是在回应当时流行的对那位“吟唱诗人”的一种态度。

  本·琼森还写道:

  “您是一座丰碑,却没有坟冢,

  只要您的书籍存留在世间,那您就仍然活着。”

  听上去很像谜吗?如果你是知道密码故事的人,尤其你还知道在斯特拉特福镇的圣三一教堂已经立起一座纪念碑,那这话就不是谜了。威廉·莎士比尔并不是个没有坟冢的人,倒是弗朗西斯·培根没有坟冢。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莎士比亚研究学者们那么容易相信头页上所印出的一切呢?就好像他们根本不晓得伊丽莎白时代印刷业状况似的。同样看上去也很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那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短视:“莎士比亚”的很多剧作都是先以轶名形式出版,后来才添加一个名字上去的。

  《第一对开本》最有趣的特征之一是扉页上附加的一幅画像,一幅莎士比亚的画像,由英国版画家马丁·德罗肖特所画。现在大家都认为,全世界只有两个莎士比亚像最接近本人的模样。一个是树立在圣三一教堂里的“无名”纪念雕塑半身像。另一个就是这幅马丁·德罗肖特创作的“无名”版画。这位莎士比尔先生在家乡斯特拉特福镇去世时,马丁·德罗肖特年仅15岁,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两个见过面。那为什么在“致读者的话”中,却声称德罗肖特画得维妙维肖呢?自己画笔下的这个人,他连见都没有见过呀!

52书库推荐浏览: [美]弗·菲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