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128)

阅读记录

  《淮民谣》、刘克庄的《筑城行》、《苦寒行》、金代元好问的《秋蚕》、

  《麦叹》、《续小娘歌》等名篇,到元代戴表元、刘铣、张养浩、舒頔、萨

  都剌、王冕、明代高启、刘基、万表、宋师襄、张鼐、侯方域、吴应箕、清

  代钱澄之、顾炎武、吴嘉纪、屈大均、吴伟业、查慎行、郑燮、吴蔚光、宋

  韶、吴廷燮等人叙写民痪的诗作,都不同程序地反射出杜诗影响的光芒。

  其二是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并发表政治见解。作为一代“诗史”的杜

  诗,在记载时事、表示政见时并不受诗体的限制,无论古体、今体,也无论

  长篇、短制,在杜甫笔下都很好地发挥了这方面的功用。然而,最能体现出

  杜甫特性、并对后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则是具有政治内涵的今体诗,尤

  其是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①

  一般说来,诗歌的样式和内容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对应关系,但是五七

  言今体诗在发展的初期却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题材范围。在初、盛唐时,题材

  范围最狭窄的要算是七律,它一开始几乎主要是以应制诗的面目出现的。稍

  后,它的题材范围渐渐扩大到文人唱酬、流连光景等,但仍是畛域甚小。七

  绝与五言今体的情况要稍好一些,但也不外是抒写性灵、描摹景物和咏史怀

  古等。我们读初、盛唐人的今体诗作,总觉得它们高华超妙,雍容闲雅,这

  与它们的主题走向很有关系。在杜甫之前,表现政治内涵的今体诗是很少的,

  这样的七言律、绝更是罕有所闻。到了杜甫手里,七律与七绝这两种诗体才

  卷二),也是顾此失彼的片面看法。

  ① 李绅曾作新题乐府二十首,诗已佚。从元稹《乐府古题序》及《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元

  氏长庆集》卷二四)来看,李绅的新题乐府也是在杜甫的影响下写成的。

  ① 杜甫表现政治内容的五律也很多,如《有感五首》、《西山三首》、《警急》、《王命》等皆为这方面

  的名作。这对后代诗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吕本中在靖康事变时写的《兵乱后自嬉杂诗》二十九首、

  《丁末二月上旬四首》等五律,“皆似老杜”(曾季狸《艇斋诗话》),但相对而言,七律与七绝的影响

  更为显著。

  被注入了丰富而深刻的政治内涵,七律如《诸将五首》、《秋兴八首》、《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等,七绝如《三绝句》、《承闻河北诸道节度入朝欢喜口

  号绝句十二首》、《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等,这些诗开辟了全新的题材

  领域。杜甫开创的这个传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

  中唐时擅写七言律、绝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虽然写过

  一些寓有政治感情的作品,但绝少在七言律、绝中直书时事或直抒政见。倒

  是不甚擅长今体的韩愈在这方面接受了杜甫较深的影响。韩愈在元和十二年

  (817)从裴度征淮西时,写了多首七绝、七律以歌颂那次平叛战争,诚如清

  人朱彝尊所评,“皆在裴公幕府一时感事而作。”(《韩昌黎诗系年集释》

  卷一○引)这些诗如《赠刑部马侍郎》:“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

  郎。暂从相公平小寇,便归天阙致时康。”《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叙事之直截,语言之凝重,都极似杜甫的同类七绝。又如《晋公破贼回重拜

  台司以诗示幕中宾客愈奉和》:“南代旋师太华东,天书夜到册元功。将军

  旧压三司贵,相国新兼五等崇。鹓鹭欲归仙仗里,熊罴还入禁营中。长惭典

  午非材职,得就闲官即至公。”《唐宋诗醇》卷三一评曰:“严重苍浑,直

  逼杜陵。”这些韩诗述时事、表政见的主题取向,显然也是与杜诗一脉相承

  的。当然,韩愈仅仅是偶一为之,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真正继承并发展杜

  甫的上述传统,尚有待于晚唐和宋代的诗人们。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李商隐。旋补华说:“义山七律,得于少陵者深。”

  (《岘佣说诗》)而用七律表现政治内容正是李商隐学杜最有成效的一个方

  面。在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藩镇拥兵割据,社会动荡不安。

  作为一个社会责任心非常强烈的诗人,李商隐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

  在七律的写作中对这些问题以及自己的态度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例如反映

  甘露事变的《重有感》:“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窦融表已来

  关右,陶侃军宜次石头。岂有蛟龙愁失水?更无鹰隼击高秋。昼号夜哭兼幽

  显,早晚星关雪涕收。”诗中赞扬了刘从谏上表请清君侧的义举,并希望他

  早日兴师翦除宦官,从思想倾向到风格倾向都酷肖杜诗《诸将五首》。又如

  《哭刘蕡》:“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溢浦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