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的沉郁风格对李商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由于沉郁是杜诗的主导风格,
所以李商隐之学杜可谓探驱得珠。
李商隐集中另有一类七律,如:
二月二日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笠。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万里忆归元亮
井,三年从事亚夫营。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雨夜声。
此诗轻倩流美,在李商隐的七律中可称别调。但正如贺裳所云,它也是“全
篇俱摹仿少陵”(《载酒园诗话》又编)的,杜甫的七律中如《题省中院壁》、
《十二月一日三首》、《昼梦》等即俱有此种风调。
在一些具体的艺术手法上,李商隐也多有借鉴杜诗之处。一是句法凝炼,
如“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等句:二是当句对,如《当句有对》
一诗;三是七律中用虚字斡旋,一气贯注,如《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
一诗,这些显然与杜甫的律诗艺术有渊源关系(参看第三章第四节),其理
甚明,毋庸细述。
当然,李商隐的学杜是借鉴而不是模拟,“胎息在神骨之间,不在形貌”
(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所以他虽然多方学杜,但他的
七律仍然具有自家面目:包蕴密致,沉博绝丽,成为唐诗中极有特色的一家。
除了七律之外,李商隐的其他诗体也有学杜的痕迹。贺裳说:“义山绮
才艳骨,作古诗乃学少陵,如《井泥》、《骄儿》、《行次西郊》、《戏题
枢言草阁》、《李肱所遗画松》,颇能质朴。”(《载酒园祷话》又编)其
实除了“质朴”之外,李商隐的古诗在章法的照应穿插及内容的夹叙夹议等
① 按:“桃花”二句体现了杜诗句法的一个特点,即在一联的上下句中各用一对不相连续的迭字,详见第
二章第一节。
方面也颇得益于学杜,《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就是明证。纪昀则说:“义山
五律佳者往往逼杜。”许印芳从而列举李诗十数篇以为佐证,其中如《河清
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哭刘司户蕡》等甚得杜诗神理。(《瀛奎
律髓汇评》卷二三)
总之,李商隐学杜既能得其精华,又能推陈出新,所以其成就在晚唐诗
坛上可称是鹤立鸡群。当宋人大力提倡学杜时,就往往把李商隐当作杜诗艺
术的入门途径。王安石说:“学诗者未可速学者杜,当先学商隐,未有不能
为商隐而能为老杜者。”①黄庭坚亦“深悟此理,乃独用昆体工夫,而造老杜
浑成之地”。②可见在宋人眼中,李商隐是杜诗艺术的最好继承者。
当然,晚唐诗人中服膺杜诗的并非仅有李商隐一人。杜牧诗云:“杜诗
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读
韩杜集》,《樊川文集》卷二)有趣的是,杜牧终因诗歌成就被人呼作“小
社”,以别于“老杜”。①具体他说,杜牧的学杜主要体现为七律中寓以拗峭
之气,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一诗,即被薛雪评为“直
造老杜门墙”(《一瓢诗话》)。其他晚唐诗人许浑、罗隐、陆龟蒙、韩握、
韦庄等也受到杜诗艺术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诗歌成就不很高,学杜所得也有
限。
唐昭宗光化三年(900),韦庄编成《又玄集》,选入唐代诗人一百四十
二人,以杜甫为第一,成为传世的唐入选唐诗中唯一选录杜诗的一种、天复
二年(902),韦庄在成都寻得久已芜没的杜甫草堂故址,芟夷结茅,重建草
堂以居之,“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韦蔼《淀花集序》,《浣花集》卷首)。
次年,韦庄让其弟韦蔼把自己的诗作结集,名为《淀花集》,表示对杜甫的
纪念。这些在唐朝灭亡前夕发生的事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我们不妨把它们看
作一个征兆:杜甫的影响将要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阶段了!
① 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附录二引叶梦得《石林诗话》。按:检今本《石林诗话》及叶氏其它笔记《石
林燕语》、《避暑录话》等均未见此条。然清初冯班已称“王荆公言学杜当自义山人”(《删正二冯评阅
才调集》卷下),可与冯浩所引互相印证。然此条出处仍待考。
②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下。按:所谓“昆体工夫”,实指李商隐的诗歌艺术修养,宋人往往称义山体为
昆体,朱弁这段话前面所举的例证也都是李商隐的学杜之作。参看拙著《江西诗派研究》第三章第二节《黄
庭坚对前人诗歌艺术的继承》。
① 《新唐书?杜牧传》:“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孔平仲《孔氏杂说》卷
三始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唐才子传》卷六因之。
三、艺术启迪之二:“诗家初祖杜少陵”
蒋士铨诗云:“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辨诗》,《忠雅堂诗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