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143)

阅读记录

  起的,其实际内涵是通过“致君尧舜”来推行仁政,而不是盲目忠诚于一人

  一姓,所以当君主荒淫无道时,杜甫就毫不留情地予以讥讽、批判。应该指

  出,宋人对此是有清楚的认识的。请看下面两首诗:

  杜甫画像 王安石

  吾观少陵诗,为与元气体。力能排天斡九地,壮颜毅色不可求。浩荡八极中,生物岂不

  稠?丑妍巨细千万殊,竟莫见以何雕锼。惜哉命之穷,颠倒不见收。青衫老更斥,饿走半

  九州。瘦妻僵前子仆后,攘攘盗贼森戈矛。吟哦当此时,不废朝廷忧。常愿天子圣,大臣

  各伊周。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飗。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

  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推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

  老杜浣花溪图引 黄庭坚

  拾遗流落锦官城,故人作尹眼为青。碧鸡坊西结茅屋,百花潭水谬冠缨。故衣未补新衣

  绽,空蟠胸中书万卷。探道欲度羲黄前,论诗未觉国风远。于戈峰嵘暗字县,杜陵韦曲无

  鸡犬。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飘零不相见。此公乐易真可人,园翁溪友肯卜邻。邻家有酒

  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

  驴驮醉起。愿闻解鞍脱兜銮,老儒不用千户侯。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生绡

  铺墙粉墨落,平生忠义今寂寞。儿呼不苏驴失脚,犹恐醒来有新作。常使诗人拜画图,煎

  胶续弦千古无!

  这才是宋人眼中的完整的杜甫形象!是什么使得王安石、黄庭坚在杜甫画像

  前感激流涕、顶礼膜拜呢?黄诗中指出是“平生忠义”,然而“忠义”的具

  体内涵是“愿闻解鞍脱兜鍪”、“醉里眉攒万国愁”,也就是对国家、人民

  命运的深切关怀。王诗中说得更为明确:是杜甫希望君明臣贤的爱国思想,

  更是杜甫关心天下苍生的赤子之心!无须置疑,王安石、黄庭坚当然也赞同

  杜甫的忠君思想,然而忠君思想不仅不是他们敬爱杜甫的唯一原因,而且也

  不是首要原因。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王、苏、黄三人对杜甫是如

  此的崇拜,他们从杜甫身上接受的影响如何呢?王安石的政治理想以及对理

  想的执着精神都与杜甫有相似之处(参看第四章第五节),这是两人成为异

  代知己的内在原因。如果说王安石受到杜甫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人格力量

  的感召,而不是忠君思想。苏拭虽然提出了“一饭未尝忘君”的说法,但他

  本人并不是一个愚忠的人,所以也没有理由说他在这方面受到杜甫多深的影

  响。相反,苏轼在诗歌创作中对于黑暗现实敢笑敢骂的精神倒是与杜甫一脉

  相承的。苏拭晚年所作的《荔支叹》,纪昀批曰:“貌不袭杜,而神似之。

  出没开合,纯乎杜法。”(纪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九)其实此诗的批判

  精神受社甫影响更深,只要把“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堆兵火催。颠坑仆

  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龙眼来”几句与杜诗《病橘》中“忆昔南海使,奔腾献

  荔支。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一段对比一下就可领悟。这种讥刺锋铓隐

  隐指向最高统治者的诗篇,显然不是在忠君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黄庭坚学

  杜主要着眼于艺术,但是在思想倾向上也有一些蛛丝马迹值得注意。崇宁三

  年(1104),黄庭坚作《书摩崖碑后》,对玄、肃之际的史事极表感 慨:

  “抚军监国太子事,何乃趣取大物为?事有至难天幸尔,上皇跼蹐还京师。

  内问张后色可否,外间李父颐指挥。南内凄凉几苟活,高将军去事尤危。臣

  结春陵二三策,臣甫低头社鹃诗。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赏琼琚词!”(《山

  谷内集》卷二○)我们知道,杜甫对玄、肃之间的关系颇有微同,黄诗中提

  到的《杜鹃行》就是一例。黄庭坚不但对杜甫批评皇帝表示认可,而且字里

  行间也对宋徽宗隐含讥刺,这说明他并不认为杜甫是愚忠之人。

  由此可见,宋人对杜甫进行道德审视时并没有以“一饭未尝忘君”为唯

  一的视角,他们心目中的杜甫是一位人格高尚的伟大诗人,忠君意识当然是

  这种人格的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则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对天下苍生的

  赤子之心。

  那么,为什么是宋人首先对杜甫的人格意义予以高度的重视呢?今人往

  往把这归因于理学思想的影响。我们认为,作为时代思潮的理学思想,当它

  逐步发展以至确立以后,当然是笼罩整个宋代的,宋人的文学思想也不能摆

  脱这个氛围。苏拭的“一饭未尝忘君”说不断地被人复述就说明了这一点,

  苏辙、张戒、黄彻等人的扬社抑李观点更反映着理学思想的迂腐性①但是我们

  也应注意到,宋代文学界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理学家的文学观念其实并没

  有占据统治地位。理学家对于文学采取极端轻视乃至敌视的态度,在他们看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