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未久即返洛阳。次年,诗人开始了历时四年
的吴越之游,这是他终生难忘的“壮游”: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闾丘墓荒。
剑池石壁仄,长洲芰荷香。磋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蒸鱼闻
匕首,除道晒要章。枕戈忆勾践,渡浙想秦皇。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判溪蕴秀异,
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
——《壮游》
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又开始了历时五年的齐赵之游,生活更加充
满浪漫情调: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枥林,逐兽云雪冈。
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鸧。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
① 杜甫《壮游》诗自称:“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那只是说他在洛阳开
始与当地的文人交游,况且又没有诗作保存下来,所以尚不能算是已经登上诗坛了。及至他在开元二十三
年(735)自吴越归洛阳应进士试时受到名满天下的李邑,王翰的赏识,稍后又写出了名篇《望岳》,才能
被看作是登上了诗坛。按:《望岳》一诗无准确系年,浦起龙《读杜心解》以为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后,且
载之于卷首,此处从之。
① 李颀生年无定说,此依闻一多《唐诗大系》。王昌龄生年不可确考,此依傅璇琼《唐代诗人丛考》。
② 常建生年不可考,因他与王昌龄同于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姑假定其生卒与王昌龄相近。
③ 高适生年依周勋初《高适年谱》,王维生年依张清华《王维年谱》。
④ 储光羲生年依陈铁民说(见《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壮游》
请看,我们的诗人生活得多么无忧无虑!他的举动是多么的豪放浪漫!
尽管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曾遭受应试落第的挫折,但这一点也没有影响
他的情绪,因为他正生活在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朝气蓬勃的时代里,时
代的氛围使他乐观,使他对人生充满幻想。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两人一见如故,杜甫作
《赠李白》: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腥羶,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
苦乏大药姿,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注家曰:“太白好学仙,故赠诗亦作出世语。”(杨伦《杜诗镜铨》卷一)
其实此诗并不全是为了附和李白才作“出世语”的,其时的杜甫尚沉浸在浪
漫主义的幻想中,他当然会对仙丹灵芝以及由此通往的长生仙界感到兴趣。
所以是年秋天,他就果真与李白一起北渡黄河,至王屋山寻访道士华盖君,
欲学长生之道。可惜华盖君已死,二人乃失望而归,杜甫晚年作《忆昔行》、
《昔游》二诗以追忆此段往事,前一首云:
忆昔北寻小有洞,洪河怒涛过轻柯。辛勤不见华盖君,良岑青辉惨么么。千岩无人
万壑静,三步回头五步坐。秋山眼冷魂未归,仙赏心违泪闪堕。弟子谁依白茅屋,卢老独
启青铜锁。中拂香余捣药尘,阶除灰死烧丹火。玄圃沧州莽空阔,金节羽衣飘婀娜。落日
初霞闪余映,倏忽东西无不可。松风涧水声合时,青咒黄熊啼向我。
这说明当时杜甫对寻仙访道的确是诚心为之的。
天宝三载秋,杜甫与李白、高适同游梁宋。①杜甫对宋州(今河南商丘)
的繁华生活和游侠风气有深刻的印象:“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
留亚,剧则贝魏俱。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衙。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仇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遣怀》)杜甫
与高、李一起在街头酒炉里痛饮,又一起登上宋州城外的吹台眺远怀古,①
他在晚年回忆说:“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肠云一去,雁骛空相呼。”(《遣怀》)稍后,
三人又同登单父琴台(在今山东单县境),眺望原野和大泽:“昔者与高李,
晚登单父台。寒芜际蝎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霍去徘徊。清霜大
泽冻,禽兽有余哀。”(《昔游》)对于上引《遣怀》诗的前一段,浦起龙
评曰:“雄姿侠气,足以助发豪情。”(《读杜心解》卷一三五)对于后一
段,王嗣奭评曰:“具见旷怀。”(《杜臆》卷七)虽然《遣怀》乃杜甫晚
年所作,但这仍足以说明当年他与高、李同游梁宋是洋溢着豪情逸气的浪漫
之举。
① 杜甫与高适早在开元二十六、八年(739、740)间就于汶上结交。见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① 《新唐书?杜甫传》:“尝从白及高适过汀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怀古,人莫恻也。”陈贻焮《杜甫评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