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36)

阅读记录

  《兵车行》和《丽人行》的出现,是杜甫创作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也

  是唐诗发展过程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关键。在盛唐后期,诗人们对于唐帝

  国的由盛转衰并不是毫无觉察,毫无反映的,例如高适于开元二十六年(738)

  作《燕歌行》咏边塞战争中军士之艰危辛苦,李白于天宝初作《古风》其二

  十四(“大车扬飞尘”)讽刺奸邪小人之嚣张气焰,又于天宝十载(751)作

  《古风》其三十四(“羽檄如流星”)揭露杨国忠等征南诏之惨败,等等,

  但那些诗或借古讽今,或缺乏具体描写,在揭露的深度和批判的力度上都比

  不上杜诗。而且杜诗采取了“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

  《元氏长庆集》卷二三)的作法,即不再象其他诗人那样利用乐府古题来写

  时事,而是自拟新题。①可以说,这正是对汉乐府精神的最好继承,因为当乐

  府诗最初从民间产生时,本来就是“即事名篇”的,②后来文人拟作,才沿袭

  旧题。现在杜甫恢复“即事名篇”,就不再受古题的束缚,反映现实时就十

  分自如、灵活。

  在长安十年的后期,杜甫创作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是:他开始把自

  己个人的不幸遭遇与广大人民的痛苦生活及国家的危机灾难在诗歌中有机地

  结合起来。从整体上说,杜诗不再是个人的啼饥号寒、叹老嗟卑之呻吟,也

  不再是一个旁观者对民生疾苦的客观描述甚或居高临下的怜悯。

  天宝十三载(751)秋,长安一带霖雨六十余日,农田都被淹没,长安房

  ① 黄庭坚称李白诗“度越六代,与汉魏乐府争衡”(《答黎晦叔》,《山谷老人刀笔》卷八),的确,李

  白的乐府诗成就很高,但是他径取乐府古题为诗题,这对于反映现实总是一重束缚。

  ② 例如《战城南》、《有所思》、《平陵东》等径取首句作题,《陌上桑》即写采桑女陌上之遭遇,《孤

  儿行》即咏孤儿之苦辛,等等,详见郭茂倩《乐府诗集》。

  舍倒塌无数,关中大饥。但杨国忠竟然“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

  不害稼也。’”而玄宗也竟然“以为然”。更有甚者,“扶风大守房琅言所

  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无敢言灾者。”(见《资治通鉴》卷

  二一七)在这种情形下,广大人民的生活之悲惨是不难想见的。杜甫也同样

  陷于极度的困苦之中,他“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秋

  述》)但他在诗歌中除了倾吐自己的苦闷之外,还为广大人民的痛苦而焦虑,

  例如《九日寄岑参》除了写自己因雨不能出行访友的窘状,还说:“吁嗟乎

  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又如《秋雨叹三首》,其

  一、三两首主要写自己的愁闷,但第二首则云:“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

  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禂,相许宁论两相值?”对辛勤耕作却颗粒无收的

  农民和抱被换米、顾不得严冬将临的城市贫民表示无限的同情。共同的不幸

  遭遇使诗人与人民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了。

  这年冬天,杜甫因京师乏食,把家小送往奉先(今陕西蒲城),寄寓在

  县署公舍里,①只身返回长安。第二年初夏,他往白水(今陕西白水)省视舅

  氏崔顼,九月与崔同往奉先探视家小。十月,杜甫回到长安,被任为河西县

  尉。②杜甫在长安求仕近十年,才得到了这个官职,但是他没有接受。不久又

  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③杜甫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是一个掌管府

  内卫士以上名帐差科及公私马驴的小官,官位为从八品下,比县尉(从九品

  下)略高。为什么杜甫接受前者而拒绝后者呢?后人对此有种种揣测,①但我

  们宁可相信杜甫自己的解释:“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

  府且逍遥。”(《官定后戏赠》)原来作县尉就难免要折腰向乡里小儿,而

  “兵曹参军”是一个闲职,毋需折腰奔走。杜甫得了这个微职后不久,复往

  奉先探视家小。他路经骊山,想到玄宗正与杨贵妃等在山上的华清宫中尽情

  享乐,可是百姓却正饥寒交迫地挣扎在死亡线上,心中百感交集。等到他回

  到家中,发现幼子已经饿死,更是心如刀割。于是诗人奋笔疾书,写了下面

  这首名篇: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落,白首甘契阔。盖棺

  事则己,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

  志,潇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

  ① 闻一多推测当时任奉先县令的杨某与杜甫夫人杨氏是本家(见《少陵先生年谱会笺》),颇合情理。

  ② 河西县在何处,旧注多未论及。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以为在“今云南河西县境”,误,因其地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