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评传_陈贻焮【完结】(44)

阅读记录

  起龙驳云:“此时所急,尤在克复,不与《留花门诗》同旨。”(《读杜心解》卷一)我们认为杜甫对借

  兵回纥是有所隐忧的,见本节下文。

  入以议论,开合纵横,直成有韵之散文。独辟一途,前所未有。”(《杜甫

  北征小笺》,《杜甫研究论文集》三辑)

  第五段自“忆昨狼狈初”至末尾,共二十句。此段回顾安史之乱爆发后

  唐王朝的经历,赞美忠臣除奸之义举,且希望唐室由此走向中兴。对于这一

  段议论,后入争论甚烈,主要集中于下面几点:首先是“奸臣竟葅醢,同恶

  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几句,古人认为夏桀、殷纣和周幽王都

  是因女宠而亡国的,(夏桀宠爱妹喜,殷纣宠爱妲己,周幽宠爱褒姒)②杜甫

  觉得马鬼事变时赐杨妃自尽说明唐玄宗与他们不同,所以能够中兴。仇兆鳌

  云:“此借鉴杨妃,隐优张良娣也。”(《杜诗详注》卷五)这种观点似乎

  求之过深,因为张良娣其人虽然后来恃宠窃权,与李辅国狼狈为奸,但此时

  恶迹未彰,况且她刚至灵武时还颇有美德,“产子三日起,缝战士衣。上止

  之,对曰:‘此非妾自养之时。’”(《资治通鉴》卷二一八)所以杜甫不

  会于此时把她与杨妃相比,在此诗字句中也看不出有这一层意思。宋人魏泰

  曰:“唐人咏马鬼之事者多矣。世所称者,刘禹锡曰:‘官军诛佞悻,天子

  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清日自无辉。”白居易:

  ‘六军不发争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此乃歌咏禄山能使官军皆叛,逼迫

  明皇,明皇不得已而诛杨妃也。噫!岂特不晓文章体裁,而造语意拙,已失

  臣下事君之礼也。老杜则不然:其《北征》诗曰:“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

  别。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乃见明皇鉴夏商之败,畏天悔过,赐妃子

  死,官军何预焉!”(《临汉隐居诗话》)这种说法强调杜甫的“事君之礼”,

  但是诗中明明有“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之句,如何能说“官军何预焉”?

  我们认为杜甫确有为玄宗曲词回护之用意,但前提是不违背基本的历史事

  实,而且“中自”二字极其微妙,回护之中仍含隐讥。杜甫之所以要为玄宗

  回护,是因为他怀有唐室中兴的强烈愿望。杜甫是经历了开元盛世的人,他

  对玄宗怀有很深的感情,况且在叛军凶焰尚炽的形势下,对皇帝作大多的批

  判也是不妥当的。刘禹锡和白居易生活于五十年之后,他们对玄宗不会怀有

  如杜甫一样的感情,所以不宜把他们咏马嵬事变的诗与杜诗作简单类比。其

  次是“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四句,浦起龙

  对之大为不满,说:“玄礼为亲军主帅,纵凶锋于上前,无人臣礼。老杜既

  以‘诛褒妲’归权人主,复赘‘桓桓’四语,反觉拖带,不如并隐其文为快。”

  (《读杜心解》卷一)这一段话纯从封建君臣名分的角度出发,毫无道理。

  试想当日如无陈玄礼,安能诛杨妃?既然陈玄礼在马嵬事变中起了那么重要

  的作用,作为“诗史”的杜诗岂能避而不写?浦氏之言恰恰从反面证明杜甫

  的见识在封建社会中是高人一筹的。第三是“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二

  句,历来诗家对之均未注意,惟胡小石先生《杜甫<北征>小笺》中认为其中

  含有玄、肃内禅之隐微,理由是大同殿、白兽门皆与肃宗无关而与玄宗有关:

  大同殿不但为玄宗朝见大臣之所,而且高力士曾在其中劝告玄宗不可以大权

  付与李林甫;而白兽门则为玄宗兴兵诛韦后所攻之门。我们认为这种分析也

  求之过深,玄宗与高力士当年在大同殿的谈话,身为布衣的杜甫多半是不得

  ② 宋人胡仔云:“疑夏字为误,当云商、周可也。”(《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二)仇兆鳌《杜诗详注》

  卷五则改“褒妲”为“妹妲”,浦起龙亦云:“本应作妹、妲? .痛快疾书,涉笔成误。”(《读杜心解》

  卷一)其实正如李因笃所云:“不言周,不言妹喜,此古人互文之妙,正不必作误笔。”(《杜诗镜铨》

  卷四引)

  而知的。至于说大同殿、白兽门与玄宗有关而与肃宗无关,其实也并无深义,

  这二句诗不过是说长安陷落后宫殿宫门皆寂寞凄凉而已,由于安史乱前玄宗

  是皇帝,此处当然只能提与玄宗有关之宫殿宫门。如果要提与肃宗有关者,

  那就只能写太子东宫,但东宫又怎么能代表朝廷呢?肃宗与玄宗的关系后来

  虽然极度恶化,但在长安克复、玄宗还都前尚无显迹,杜甫即使有所察觉,

  在主题为希望唐室中兴的《北征》中也不会予以讥刺的。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对于《北征》的总体评价以胡小石《杜甫<

  北征>小笺》为最确切:

  《北征》为杜诗中大篇之一。盛唐诗人力破齐梁以来宫体之桎梏,扩大诗之领域,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