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
牙齿存,所悲骨髓干。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
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
犹宽。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
因阵败,归来寻旧溪。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
鼓鼙。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新婚别》“一篇都是妇人语,而公揣摩以发之。”(《杜臆》卷三)
仇兆鳌解曰:“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暂也。‘君
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
‘与君永望’,志之贞且坚也。频频呼君,几一字一泪。”(《杜诗详注》
卷七)在古代,刚过门的新嫁娘多半与丈夫过去没见过面,要开口说话总是
很羞涩的,此诗中所写的“我”亦是如此。可是他们“暮婚晨告别”,丈夫
被迫前往“死地”,她也就顾不得许多了。她絮絮叨叨地向丈夫倾吐衷肠,
诉说自己的伤心和失望,谁料到新婚之后就是生离死别!可是这又是一位深
明大义的妇女,她深知平叛战争的必要性,所以又鼓励丈夫努力作战,勿以
新婚为念。《诗?卫风?伯兮》云:“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
适为容。”形容妇女在丈夫出征后无心梳妆。而这位新娘的行动更为果断决
截,她为了向丈夫表白忠贞不渝的爱情,当着丈夫的面就洗去脸上的脂粉,
而且发誓不再穿那套丝绸的嫁衣,而对于她这样的贫家女来说,置办一套嫁
衣是多么不容易啊!此诗以比喻起,以比喻结,酷肖一位农村妇女的口吻,
而语气则从吞吞吐吐变为斩钉截铁,虽然全诗皆为新娘自述,但诗人对人民
的同情、敬佩也充溢于字里行间。
《垂老别》通篇皆作者翁之语。这位老翁已经为国家献出了亲人,他的
儿孙都已阵亡,现在他以垂暮之年被征入伍,与其老妻依依惜别。他本来已
经很衰弱了,走路需要扶杖,现在竟然投杖从军,连同行的征夫都为之辛酸。
他与老妻的分别无疑是死别,但两人还是互相怜惜,他可怜老妻天寒衣单,
老妻劝他努力加餐。他强自振作,宽慰老妻说自己不会马上遇到危险,又指
出当前正是遍地烽火,自己安能置身于外?诚如浦起龙所析,这段话“忽而
永诀,忽而相慰,忽而自奋,千曲百折。末段又推开解譬,作死心塌地语,
犹云无一寸干净地,愈益悲痛。”(《读杜心解》卷一)此诗写情缱绻悱恻,
心事曲折、细微,酷肖老人口吻。与《新婚别》中的新娘一样,这位老翁的
形象中也倾注着诗人的同情和敬佩。
上面二诗中的主人公虽然遭遇不幸,但总算还可以对亲人倾诉一番,而
《无家别》中的主人公则更加悲惨,他连个告别的对象都没有,只好在第二
次被征入伍时喃喃自语。他早就当兵上了前线,因战败后回到家乡,发现家
乡已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虽然如此,他还是开始辛勤地耕作,没想到县吏
一旦知道他回来了,又把他召去当兵。由于他已无家可别,所以说“近行止
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去远去近,对他来说已没
有不同了!语似旷达而情更悲痛。他又想到长年生病的母亲委骨沟谿已经五
年,生不得养,死不得葬,彼此抱恨终身。于是他悲愤地诘问:“人生无家
别,何以为蒸黎?”浦起龙云:“‘何以为蒸黎’,可作六篇总结。反其言
以相质,直可云:‘何以为民上?’”(《读杜心解》卷二)的确,“何以
为蒸黎”的诘责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应该对这场战乱负最大责任的封建统治
者!“何以为蒸黎”是千百万苦难的人民通过杜甫之笔发出的责问,是杜甫
代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提出的强烈控诉!
杨伦曰:“‘三吏’兼问答叙事,‘三别’则纯托为送行者之词,并是
古乐府化境。”又曰:“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摹拟剽窃,陈陈相因,最
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
去前人窠臼。《苕华》、《草黄》之哀,不过是也。乐大《古乐府》、《秦
52书库推荐浏览: 陈贻焮